從外企進出看中國投資環境的變與不變

時間:2010-03-26 13:44   來源:新華網

  25日,美國安利公司將其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店舖遷至繁華地段,新店舖的面積也擴大到原來的三倍。

  在天津這座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外資企業像安利一樣增資擴能。而在整個中國,這種行為更是不計其數。

  但在此前幾天,美國的另一家公司谷歌,卻因難以適應中國的法規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外商進入或退出中國市場,是很正常的現象。”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黃德蔭認為,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做出投資選擇。

  黃德蔭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他說他接觸的多數外企都確信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成長最迅速的市場,“畢竟退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外商對進入中國依然趨之若鶩。”

  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163家,同比增長14.5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0.24億美元,增長4.86%。

  安利公司自1992年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的197個城市擁有237家店舖,2009年的經營業績突破2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安利正在中國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今年我們計劃將店舖數增加到252個。”黃德蔭說。

  然而,安利在中國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1998年4月21日,因為非法傳銷氾濫,中國下達傳銷禁令,安利被迫停業。之後兩個月中,安利平均每天退貨額達100多萬元,月虧損約1000萬元。

  所幸的是,安利當時並沒有放棄中國市場一走了之。“我們挺了過來。”黃德蔭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一方面我們全力配合中國打擊非法傳銷的行動,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與中國政府溝通,尋求新的出路。”

  最終,中國在2個月後出臺了新的法規,安利公司選擇了“店舖+雇傭銷售員”的經營模式,在中國重獲新生。

  “昨天的安利值得今天的谷歌反思。”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薄文廣說。他認為,遵守當地的法規、適應當地的環境,是外資企業生存併發展壯大的前提。

  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如此,中國企業去國外投資亦是如此。

  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強說,他所在的公司在埃及投建工業園區,很多中國企業入駐園區,雇傭了不少當地女工。由於訂單多,需要工人們夜里加班。但這在埃及是不被允許的。

  “埃及是穆斯林國家,這裡有‘女性不能在外過夜’的風俗習慣。”楊志強說,為此,公司只能另想他法:盡可能讓中方員工夜里加班,或者盡可能多招男工。

  “一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在很多方面是需要適應的,尤其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等。”楊志強說。

  跟隨安利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對中國的變化熟稔在心的黃德蔭,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整體上不可改變:“首先,中國已推行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會改變,對外資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其次,中國的市場容量之大的事實不會改變。”

  “也有些變化是真實存在的。”薄文廣說。他認為,中國根據自身國情和發展變化,確實在一些微觀層面對引資政策做了調整,如,在一定時期會對急需重點發展的產業、區域,在引資上給予鼓勵和傾斜。

  同時,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到中國投資的外商也體驗到了一些變化。如,中國對外商投資減少了審批事項,調整和簡化了審批內容,審批流程更加標準化,使外商投資更便利。

  當然,以往用“市場換技術”而給予外企的所謂“超國民待遇”也會不復存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會產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故而,中國在那個歷史階段不得不為其提供‘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和商業環境。

  薄文廣說,當中國本土的企業與外資企業面對的是同樣的政策環境時,其競爭力會更多地體現出來。而一些不堪競爭的外企,會很必然地退出中國市場。

  “但這種退出,並不意味著中國投資環境的大的變化甚至是惡化。”他說。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