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5日電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今日刊載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我國的既定政策》,指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長遠和根本的利益,應當繼續堅持。
全文如下:
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我國的既定政策
胡曉煉
目前,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根據國情和發展戰略自主做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既定的政策。
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1994年以來的一貫政策
1、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式啟動於1994年的匯率並軌。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並軌,正式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中特別提到要實行單一的匯率制度,改變了1994年以前我國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將官方匯率與因外匯留成而形成的外匯市場調劑和交易的匯價統一起來。
1994年的匯率體制改革還包括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和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等措施,簡化了銀行和企業的用匯手續,有力地調動了企業出口創匯的積極性;同時,在全國建立了統一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標誌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轉向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新階段。人民幣匯率作為重要的價格調控工具,開始逐步發揮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1994年匯率並軌時的匯率是8.7元/美元的調劑匯率價格,這既反映了以市場供求作為定價的基礎,也體現了支援出口改善外匯儲備不足的要求。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深化時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較並軌時累計升值近5%,為8.3元/美元,說明1994-1997年間人民幣匯率是有波動的,是浮動的,體現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特徵。
2、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延緩了完善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進程。1997年6月後,隨著亞洲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一些東南亞和東亞貨幣大幅度貶值。在出口受到嚴重衝擊的情況下,國內要求人民幣貶值的聲音同樣強烈。如果人民幣真的貶值,各方也能理解。但當時幾乎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擔心如果人民幣貶值,有可能出現各國貨幣新的競爭性貶值。為防止危機擴散、維護亞洲的經濟金融穩定,我國宣佈人民幣不貶值,並收窄匯率浮動區間,將匯率穩定在8.28元/美元的水準。
3、隨著亞洲金融風波逐步過去,我國一直在考慮適時恢復和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於面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遭受“9·11”事件後世界經濟疲軟等新的形勢和因素,為減少不確定性,保持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連續性,匯率波幅收窄了較長一段時間。但這不是一種制度性安排,而是階段性的政策。
4、2005年匯改是1994年匯改的延續。亞洲金融危機後,各國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一個穩定、健康的金融體系對於防範和抵禦危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03年前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正處於關鍵階段,最迫切的任務是啟動工、農、中、建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考慮到金融機構改革任務重,也考慮到金融機構改革後將更能適應靈活浮動的匯率制度並能為企業提供相應的風險管理服務,我國于2003年夏天首先啟動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改革,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先後完成股份制改革並成功上市。2005年4月,又啟動了中國工商銀行改革,研究和論證中國農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改革工作,到2005年7月,作為匯改基礎條件的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基本上部署完畢。同時,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開始啟動,企業短期融資券和試點資產證券化產品開始在貨幣市場上發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金融體系整體的健康性有了顯著的改善。
同時,國內一些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探索和改革,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大型企業先後在境內外上市,以優化資源配置為目的的重組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公司治理、財務管理等得到改善,匯率改革的微觀基礎進一步夯實。整體上看,匯改的條件已經成熟。2005年7月21日起,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