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增加就業人員2170萬人

時間:2011-03-02 13: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日電 中新網財經頻道從國家統計局網站獲悉,統計局今日公佈的“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增加就業人員2170萬人,年均增加542.5萬人。

  2009年末,我國就業人員總量達到77995萬人,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2170萬人,年均增加542.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總量由27331萬人增加到31120萬人,年均增加947.3萬人;鄉村就業人員總量由48494萬人減少到46875萬人,年均減少404.8萬人。

  在就業總量穩定增加的同時,就業品質較高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也呈逐年增加態勢。“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鎮單位(不含私營企業)就業人員從2005年的11404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12573萬人,年均增加292萬人,改變了“九五”、“十五”時期連續下降的局面。

  在就業人員總量穩定增加的同時,就業結構繼續得到改善。

  城鎮就業比重明顯上升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繼續增強,有力地促進了鄉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地區的轉移。“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增長持續快於全國,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比重從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繼續提高

  隨著農業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我國二、三產業就業比重繼續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由2005年的33970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29708萬人,年均減少1066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從2005年的18084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萬人,年均增加900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從2005年的23771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萬人,年均增加708萬人。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23.8:31.4轉變為2009年的38.1:27.8:34.1,第一產業年均下降約1.7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多降約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年均上升1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多升近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上升0.7個百分點,略低於“十五”時期0.8的升幅。

  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大幅增加

  “十一五”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社會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2009年末,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等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就業人員5088萬人,比2005年增加1394萬人,年均增加349萬人;2009年城鎮私營個體就業人員為9789萬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萬人,年均增加888萬人。“十一五”時期的前四年,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共吸納就業4947萬人,年均增加超過1200萬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成為緩解城鎮就業壓力,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

  城鎮失業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逐年增加,就業總量矛盾十分突出。據測算,每年僅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各級各類學校畢業學生都在1000萬人以上。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各種結構性矛盾的加劇,以及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對我國就業形勢產生了較大衝擊,使我國的就業安置任務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國政府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採取多種措施努力擴大就業,同時加強了對失業的調控力度,積極穩妥地應對各種就業矛盾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據統計,“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0%—4.3%的較低水準,為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