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011年)一季度我國出現了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去年(2010年)一季度為順差139.1億美元。這是六年來,我國首次在一個季度內出現貿易逆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向是出口帶動型,也就是說國際貿易順差一直是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命脈。現在出現貿易逆差,其中原因是什麼?又能從中看出中國經濟增長出現哪些變化?
此逆差為"暫時技術性逆差"
海關統計顯示,受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出現10億2000萬美元的貿易逆差,較去年一季度的139億1000萬美元順差呈現明顯變化。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將這種逆差表現成為暫時技術性逆差。
鄭躍聲:是在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的。逆差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個是國內快速發展內生的強勁拉動,使進口增長。在一個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增值,進口成本降低,企業進口的意願增強。第三個一季度國際上像鐵礦砂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增長。健康發展的趨勢。
多因素致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劉旭指出,外需增長緩慢,出口相對乏力;與之相反,內需旺盛,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漲,使得進口值快速增長,所以一季度呈現出口額大於進口額10億美元的逆差。
劉旭:首先一季度大概10億美元的逆差,相當於8千億的進出口的總額來說是小數目。去年全年1830億美元的順差局面看,預計今年仍然是順差局面,但比去年減少,考慮種種因素,明顯下降。
隨著國際大宗商品比如原油、鐵礦砂價格的不斷高走,國內成品油、鋼材及相關行業成本節節攀升;潛在輸入形通脹問題客觀存在。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劉旭: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構成輸入型通脹壓力,首先確立我們在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問題,包括原油鐵礦石大豆是大進口國,利用這個優勢確立定價權。行程有利於買房的價格。第二能夠 受制于供求因素影響,需求有下滑,受制于價格快速上漲,需求收抑制,相對挖掘自身潛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國際價格快速上漲的壓力。
外貿進出口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進口原油、鐵礦石漲價,勞動密集型企業因工資上漲出口受到挑戰,我國大規模的貿易順差時代很可能將一去不復返。後順差時代,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如何適應和面對貿易逆差?
成本上漲已經不是一個企業面臨的問題,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加,會引起國際資本加快向境外轉移,當出口企業還停留在低附加值模式,不主動向自主研發、自主品牌模式轉型,未來難言可持續發展。劉旭強調,目前更高成本下的市場環境給一些出口企業提出挑戰。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劉旭:現在關鍵是對我們出口企業來說,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等總體成本上升,出口企業面臨著比較大的困難,需要我們想怎麼為出口企業創造好的環境。
不過各方大多認為,全年來看,我國進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不變,仍然會保持順差的格局。
劉旭:總體來看今年仍然會保持順差局面,但順差去年1830億,今年會明顯縮小。目前大宗商品結構看原油是第一位,份額高,下一步關注點。
從海關3月份貿易統計看,出口方面增長35.8%;進口再次刷新今年1月創下的歷史紀錄。當月貿易小幅出現了1億4000萬美元順差。面對越來越貴的未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句話點評:入世多年,機遇與挑戰仍然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