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高物價下無贏家 遏制難度不小

時間:2011-09-26 09: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多重因素導致物價上漲

  與以往需求過旺、經濟過熱所導致的需求拉動型物價上漲不同,這一輪的物價上漲,發生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為對抗美國“次貸”危機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既有我國內部因素的作用,也存在外部因素的推動。

  第一,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物價上漲的基本原因。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了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強力干預。由此,啟動了4萬億元的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並以此為杠桿,撬動更大規模的信貸資金投入。

  資料顯示,2008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2萬億元,2009年末這個數字達到了61.02萬億元,2010年末達到72.59萬億元,尤其是2009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了28.4%,造成貨幣供應速度遠遠超過同期GDP的增速。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固然可以有力地刺激經濟增長,但也造成流動性過剩,即通常所說的錢多物少,這必然導致物價上漲。

  第二,成本上升推動了物價上漲。2010年以來,不少沿海發達省份將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向上調整了20%,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工荒”問題,卻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除此之外,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燃料動力成本都存在不同幅度的上升。無論哪種成本上升,企業自然都會想方設法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而轉嫁出去。

  第三,外部輸入性因素日益成為物價上漲的重要推手。如果說以前我國物價上漲可以多從內部因素找原因,那麼隨著我國經濟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中,其他國家經濟運作中的一舉一動,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經濟與物價水準。美國自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為了刺激經濟,啟動了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其實質就是通過向市場投放巨量美元來救經濟。但是,美元不同於其他貨幣,它是世界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國增發的貨幣,有不少通過國際貿易等形式流入我國,我國外貿順差越大、外匯儲備越多,美元佔款導致的貨幣發行就越多,這就增加了我國貨幣的投放量。

  同時,隨著美元有意地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不僅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商品漲價,原油、煤炭、鐵礦石等價格也猛漲。我國是重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通過進口環節的傳導,這些商品的大幅漲價,將直接增加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並最終導致消費品價格的上漲。一言概之,只要美國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讓美元走軟,那麼造成我國高物價的外部誘因將持續發酵。

  高物價下無贏家

  高物價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了廣大居民的生活支出,也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運作。

  對國家來說,高物價造成經濟運作不穩定,增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一方面國內通貨膨脹壓力顯著,另一方面美日歐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未有明顯起色,擴大內需依然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但高物價又需要降低宏觀經濟政策的擴張性。松與緊,如何拿捏,是對政府的一大考驗。

  對企業而言,物價上漲增加了生產成本。在這種情形下,企業為了保證利潤不至於減少,自然就想到提高出廠產品價格。但是,當前市場仍是以買方市場為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多數企業很可能不得不自我消化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增加的生產成本。若物價帶動生產成本持續上漲,不少企業將過上苦日子,而那些實力不濟的企業就會挺不住並且破產倒閉。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