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GDP佔比降至7年最低

時間:2012-04-01 09: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 安蓓 王宇 王培偉)國家外匯管理局3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格局,但順差規模均有所減少,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降至2005年以來最低水準。這意味著中國國際收支在多年面臨巨大順差後漸趨平衡。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指出,中國國際收支呈現基本平衡,這既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泡沫導致的全球非理性繁榮破滅後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的反映,也是中國多年來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涉外經濟政策的結果,同時也與經濟發展的規律作用相關。

  外匯局31日公佈的《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8%,較2010年下降1.2個百分點,為2005年以來最低水準。

  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對外經濟平衡,是宏觀經濟四大目標之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內均衡和對外均衡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決定、相互影響的關係。國際上將經常項目差額控制在GDP4%以內視為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標。大額順差使一國經濟更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也不利於國內經濟的協調發展。

  經常項目大額順差是中國2005年以來才有的現象。2005年至2009年,在美國房地產和金融泡沫推動下,全球經濟增長加快,全球貿易順差及美國貿易逆差均出現大幅增長。其間,中國貿易順差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一舉躍過4%標準線,達5.9%,並在2007年一度升至10%以上。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之比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進一步降至2.8%。

  根據報告,2011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2017億美元,同比下降15%,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2211億美元,下降23%;國際收支總順差4228億美元,較2010年下降19%,低於2007年至2010年年均順差4686億美元的規模,為5年來最低。

  外匯局表示,2008年以來,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逐步降至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既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外經濟政策調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國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還顯示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合理均衡水準。

  張燕生說,2007年以來中國主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外貿結構調整,成效逐步顯現。近年來,隨著國內用工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成本驅動型外資出現對外轉移的趨勢。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再工業化趨勢也加劇了外國資本的回流。此外,出口競爭優勢削弱後,外貿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及轉向國內市場,這都有助於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根據報告,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國際通行口徑的跨境資本凈流入2500億美元,較2010年同期增長62%。第四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轉為凈流出290億美元,為近年來所罕見。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額也由前三季度同比多增888億美元,轉為全年少增847億美元。

  “這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從國際上看,美歐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下,國際資本避險情緒加重,流入中國的國際資本開始減少;從國內看,出於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國際資本流入套利傾向減弱,同時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出現,也減少了國際資本的流入衝動。

  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人民幣升值預期震蕩減弱,境外和境內人民幣匯率預期相繼在9月下旬和12月上旬由升轉貶。

  數據顯示,雖然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整體升值了0.9%,但9月下旬以來,銀行間市場多個交易日出現交易價觸及當日中間價0.5%的浮動區間上限,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跌停。

  外匯局認為,在各結構性因素的作用下,預計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順差,但順差大幅減少。隨著外匯供求關係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全面人民幣匯率走勢可能形成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局面。

  張燕生認為,針對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弱這一情況,相關決策部門應提前著手做逆週期考慮,為國際收支格局出現逆轉的可能早做政策準備。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