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各地GDP與財政收入延續“西高東低”態勢

時間:2012-05-02 08: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一季度各地GDP與財政收入增長延續“西高東低”態勢。在穩增長、調結構背景下,中西部會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未來區域經濟格局將如何演變……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表示,今後我國經濟的“主戰場”將是中西部地區,一般製造業與資源開發會成為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東部地區區位優勢難以取代,人口的不斷積聚以及隨之而來的產業升級將使東部地區保持經濟主引擎的地位。

  兩位專家認為,東中西部將呈現“梯度”發展格局。東部地區重點發展金融業和先進製造業;中部地區圍繞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等配套產業將逐步完備。王建強調,都市圈發展戰略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分佈與佈局,當人口數量與每人平均收入確定,市場需求明確,配套產業將應運而生。

  中西部投資將發力 東部未來仍是“主引擎”

  中國證券報:在各省區市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中,東部地區GDP增速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而中西部地區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區域經濟呈現“東慢西快”格局,主要原因是什麼?

  陳耀:一季度“東慢西快”現象是近兩年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的延續。首先這符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提到的“倒U型曲線”: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地區發展差異逐步擴大,擴大到一定程度又會逐步縮小。現在有可能進入到一個縮小的區間,這個區間與加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佈局的力度是重合的。其次,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期,這些年東部地區由於受自身資源環境的約束、勞動成本的上升、貿易出口等影響,正經歷轉型升級,必須要向高端產業發展。其中,一部分產業要轉移出去,一部分產業就地升級,在這種情況下,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會有所下降。這種下降,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主動調控的因素。

  王建:中西部GDP增速高於東部地區,這與我國投資轉移、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關係。目前中西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基建投資項目的集中開工,在其發展加速階段GDP增長自然較快;而東部新的產業升級剛剛起步,並且如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工業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進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這也決定了其GDP增長不會太高。

  中國證券報:短期來看,外貿形勢並不樂觀,這會不會導致二季度東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受益於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中西部投資高增長會不會繼續延續?東西部經濟發展會不會趨於平衡?

  陳耀:短期來看,在外貿低迷之下,東部地區經濟還會下降。特別是沿海地區以外向型經濟主導,隨著歐債危機導致加工行業訂單減少,加之匯率風險,經濟增長下滑難免。由於中西部地區長期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比較大,未來投資重點會更多支援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西南、西北等地區的水利、交通和能源的投入,這會讓中西部發展面臨機遇。

  “西快東慢”的增速狀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期。首先是中國經濟結構上的變化,東部地區轉型升級,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其次是擴大內需的變化,由出口導向到擴大內需,靠內需拉動經濟。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今後的主戰場將會是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自身在資源、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將在未來的經濟增長中更加凸顯。

  王建:從幾輪經濟週期來看,“東冷西熱”的情況會短暫存在,但不會長期持續下去。中西部在新世紀20年還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基建投資高增長會持續。但由於東西部經濟存在傳導效應,如果東部經濟趨冷,對西部資源開發的需求就會減少。長期來看,未來東部地區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首先,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太過明顯。一是靠近海岸線,有利於對外經濟交流和發展貿易與吸收投資;二是佔有中國主要的平地資源,有利於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由於天然稟賦的區位不可能改變,東部地區的優勢將長期存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未來人口還會向大城市集聚,這將釋放出更多的需求,也意味著輕工業、服務業、先進的裝備製造業仍會是東部地區經濟的主要支撐。

  其次,區域發展不能搞成“天女散花”,而應該集中到產業轉移示範區,從而帶動人口集聚、搞好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部投資。但在廣大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因為遠離沿海,又缺乏平地資源,自然條件決定了無法充分展開工業化和承載大量城市人口,發展就相對受到限制。從過去十餘年我國實行的平衡發展戰略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如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實際上是投入產出比持續下降,中西部地區的GDP佔比不升反降。

  東中西“梯度”發展 都市圈帶動規模經濟

  中國證券報:目前東部地區正尋求產業轉型,而中西部地區則面臨經濟趕超和轉型的雙重壓力。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產業轉移和升級應如何推進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陳耀:中國未來整體經濟的均衡度在空間、地區上會進一步協調,但從經濟水準和產業技術水準上還是會形成一定的梯度,東部沿海一些發達的大城市掌握高端產業,在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研發、創意、金融等一些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會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區則形成一般性的製造業中心基地,由於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一些大的重化工業也往往集中在此,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油氣煤炭資源,通過不斷發現新能源以及資源的不斷開發、轉化來帶動經濟增長,這種產業鏈的發展也是未來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王建:我國此前頒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意味著東部地區要優化開發,中部地區重點開發,西部地區由於空間有限,而且是我國眾多江河的源頭,就需限制開發。

  目前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需要確立以金融業和先進製造業為基礎的新產業發展模式;中部地區要打造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要靠都市圈來發展規模經濟,保證市場需求與產業發展規模相匹配,實現投入產出比最低。

  中國證券報: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城鎮化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推進城鎮化是關係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城鎮化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

  陳耀:工業化和城鎮化其實是相互促進的。沒有工業化發展,城鎮化就會形成新的“造城運動”;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今後在轉化的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難題。現在整體來看,城鎮化的格局會按照“十二五”規劃的21個都市圈去推進。圍繞大都市,城市近郊、遠郊地區形成衛星城市,城鎮化發展對於促進城市區域經濟方面有巨大推動力,發揮好了,會在土地資源節約、勞動力集中方面形成更大的優勢。

  王建:城市是工業的載體,現代工業都是依託城市而展開的,美國即是如此。在20世紀初,隨著美國工業化繁榮的出現,從西北太平洋沿岸到大湖區,形成了連綿不斷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共同集中或依賴於製造業生產活動,並在生產職能上高度分工,形成了巨大的製造業產業帶,構成了美國延續到今天的區域結構框架。

  我國應實施都市圈戰略,這樣可以明確各產業在空間分佈的長期目標,可以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實施分類指導,做到該進的允許進,該退的必須退。圍繞都市圈發展,還可以根據其承載的人口數量與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測算出相應的市場需求,制定製造產業的空間結構規劃,進而制定交通運輸業以及貿易流通等產業規劃。

  因為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圍繞物質產品的生產而展開的,產業在什麼地方集聚,城市在什麼地方出現,交通運輸網路應該如何構造,人口流動規劃、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佈局與發展相應也有了根據。

  加緊再平衡 一體化產業鏈加快推進

  中國證券報:在中國區域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哪些地區和產業將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亮點?

  陳耀:我國雖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離製造業強國還有明顯的差距。因此,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必須要解決製造業發展上的困境。未來東部地區主要是沿海三大圈的經濟產業一體化產業鏈的加快推進,現在長三角區的發展明顯優於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未來這三個地區在產業鏈發展方面還有待延伸。

  中西部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區域主要是幾大都市圈。從京廣線的沿途看,中部地區主要是在中原經濟區、武漢都市圈和長株潭地區可能形成大的都市帶,會有較大的發展規模。

  西部地區主要是從成渝經濟圈、關中天水等地區和新興的一些地區,比如黔中和滇中等地。從發展層次來看,除了重點經濟區,還有城市新區的發展,在推動區域一體化方面也不容忽視,例如關中天水的西鹹新區;成渝經濟區中重慶的兩江新區,成都的天府新區等,這些新區在“十二五”規劃中會得到大力發展。(記者 丁冰 王穎春)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