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省份“半年報”出爐 “西高東低”增速放緩

時間:2012-08-01 09:36   來源:新京報

  截至昨日,除黑龍江和西藏外,29個省區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全部“出爐”。數據顯示,地方經濟增速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放緩。在經濟增速方面,西快東慢的格局仍在延續,且愈發明顯,GDP增速低於全國7.8%水準的4個省份全部來自東部。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放緩,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

  經濟增長西快東慢

  從經濟數據來看,西部地區GDP增速以及投資增速明顯高出東部,對此經濟學家認為,中西部發展應避免不可持續性的經濟結構。

  從29個省份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態勢。在GDP增速超過12%的10個省份中,僅天津為東部地區,增速達到14.1%,領跑全國;其餘省份均為中西部,其中重慶、貴州的增速為14%,分別位列29個省份的二三位。進入GDP增速前10名的還包括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相比之下,東部沿海地區的增速則較為慘澹。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數據,全國上半年GDP增速為7.8%,29個省份中只有廣東、浙江、上海、北京四個省市的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上海、北京以7.2%墊底。

  “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發展階段不同,西部仍處於資本積累階段,投資佔比高,第二產業佔比高,東部此前也經歷了這個過程。相比于西部,現在東部更多的轉向第三產業,投資速度也出現下降。”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稱,東部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中已經出現壓力和弊端,自身開始進行主動調整,同時由於外向型程度較高,今年上半年受到了外需不振的衝擊。因此增速放緩。而西部地區增速較快主要還是依靠投資,未來東中西部的增速落差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東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21.3%,中部地區增長28.8%,西部地區增長29.2%。

  “中西部增長依賴投資有其合理性,但高投資率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此過程中,中西部發展要以東部為戒,避免不可持續性的經濟結構。”王軍說。

  經濟增速顯著放緩

  相比去年,今年各地GDP增速明顯放緩,有4個省區市的GDP增速低於8%,而去年沒有一個省區市的GDP增速低於這個數字。

  從今年的數據來看,各地的經濟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滑。2011年31個省區市上半年經濟數據中,僅有浙江、上海、北京三個省市的GDP增速低於10%,沒有GDP增速低於8%的省份;而在今年29個省區市中上半年GDP增速低於10%的達到9個,其中4個省市的經濟增速低於8%。去年天津、重慶、西藏等5個省區市的經濟增速高於15%,今年領跑全國的天津,其經濟增速也僅為14.1%。

  “這次經濟下滑非常複雜,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下滑的原因既有短期經濟週期性調整,也有中長期趨勢性下滑的因素,同時經濟的內在結構存在缺陷。”王軍認為經濟下滑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和疊加的結果。

  對於短期因素,王軍表示,主要是宏觀調控政策主動收縮,基礎設施建設跟房地產投資出現明顯降低,帶動固定資產投資的下行;同時,包括歐債危機在內的週邊市場動蕩,造成外需不振。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稱,中國加入WTO後的紅利已經釋放,勞動力供給趨勢性緊張,同時房地產泡沫擠壓實體經濟利潤空間。在他看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正在放緩。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放緩是很多經濟學家的普遍看法。劉煜輝認為,中國經濟過去的優勢和紅利都在衰減,要素成本趨貴,而經濟模式尚未轉換。

  王軍說,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變化,正在告別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階段,進入7%-9%的中速增長階段。預計今後每隔10年左右經濟都會回調1-2個百分點。在中長期找到新的增長點前,潛在經濟增長水準會持續下降,經濟放緩不可避免。

  結構調整正是時機?

  8年來經濟增速目標首次破八,其背後是經濟內在結構存在缺陷,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半年報”也印證了這一結論。

  對於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滑,高層也早有共識。此前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目標是增長7.5%,也是8年來經濟增速目標首次破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調低速度主要是為了結構調整,實現經濟高品質增長。

  王軍稱,中國經濟的內在結構存在缺陷,改革30年來過度依賴投資和外需,投資和消費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失衡,第三產業偏低,第二產業偏高;內需和外需結構也不合理。此外,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等不合理。這種結構目前已經難以為繼。

  實際上從數據來看,東部和一線城市的結構在今年上半年有了一定的改善,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5%,領先全國;上海的此項指標也超過60%。

  但上半年投資項目的審批又開始加快,央行此前一個月內兩次加息,多項刺激措施有所抬頭,面對上半年經濟的過快下滑,政策有些hold不住。

  “經濟增速過快肯定不利於結構調整,但像現在這樣增速大幅度下滑,企業效益大幅滑坡,也不利於結構的調整。結構調整在經濟增速相對平緩和穩定的狀態下最有利。”王軍認為,目前穩增長是基礎,但穩增長的措施也要兼顧結構調整,不能為了穩增長犧牲結構,使結構更加惡化。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目前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政策轉向穩增長,但不太可能再次出臺類似“四萬億”那樣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在此背景下,部分產業和行業仍將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的壓力,特別是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很可能將面臨淘汰和產業升級的問題。

  “中長期我國經濟增長將呈現逐步放緩的態勢,如能深化改革,改善經濟結構,將有助於控制潛在增長率的下降速度。”彭文生說。

  劉煜輝表示,穩增長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有的講求速度,有的人則認為結構性改革能更快更好地穩增長。“結構調整過程就是經濟減速的過程,經濟換個發動機。西方國家經濟增速比我們低很多,並不是速度低經濟就差,而是處於不同的階段,中國也在向著經濟的更高階段發展。”劉煜輝說。 新京報記者 李蕾

  ■ 延展

  居民收入與GDP增速持平

  除GDP的數據外,各地也陸續公佈了上半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數據。截至目前,已經有29個省區市公佈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最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0689元,但其增速墊底,僅為8.6%。

  從增長速度來看,寧夏最快,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為14.4%,安徽、陜西、雲南次之。上半年各地的居民收入增速集中在11%-14.4%之間,與GDP增速基本持平或略高。

  “居民收入增速應當顯著高於經濟增速,居民收入提上去了,即使投資下滑經濟也沒問題。所謂調結構,就是投資下降,同時保障家庭收入,使其增速能夠顯著高於GDP增速,這樣整個經濟數據就會很穩定。”劉煜輝表示。

  劉煜輝認為在經濟下滑的同時,政府仍有減稅空間。他說,政府應節約開支,減少產業政策、區域政策中那些效率低下的財政補貼。

  摩根大通此前表示,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政府應考慮退稅或免稅政策以促進企業的投資活動。這不僅有助於解決週期性問題,也可在避免出現新一輪政府觸發的投資熱潮的同時解決結構性問題。(新京報記者 李蕾)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