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預備隊”還是“主力軍”?

時間:2009-11-09 14:15   來源:工人日報
  新能源如今已是個“炙手可熱”的詞了。風能,太陽能,核能;政策支援,“跑馬圈風”,海外上市;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谷……新能源背負著人們沉甸甸的期望。

  人們夢想著一個新能源時代的開始,一個童話般綠色世界的來臨。但問題是,這個夢想能不能“照進”現實?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中國當下的能源結構中,新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構成中,煤炭依然佔了69%的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共佔了91%的比重;除水電所佔比重達7.4%外,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佔份額不足2%。

  小馬難以拉動大車。比重不足2%的新能源,即便發展很快,短時間內恐怕也難以負載著人們的美好期望和中國的經濟大車順利前行。

  中國低碳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蕭評認為,目前中國比較現代化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完整體系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及90年代剛剛建成的,設計壽命一般都在30年—50年,整個體系的運轉才剛剛成熟,在短期內停掉它們是不可想像的。如果短時間內強行改變這種被鎖定的能源結構,可能會對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產生破壞性衝擊,控制不好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

  “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至少在未來30年內無法根本轉型,只能繼續延續。新能源確實是好東西,但在今天它們還沒有能力挑大梁的時候,我們就只能把新能源作為‘預備隊’而不是‘主力軍’。”蕭評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提醒說,雖然新能源前景廣闊,但現在只是剛剛見到一絲曙光。新能源是未來的希望,但不是今天的支柱;我們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把新能源產業真正打造出來。

 新能源固然並非畫餅,但這艘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的完工卻非指日可待。時不待我,緩不濟急。

  “把清潔能源等同於‘新能源’的提法是一個誤解,清潔能源也包括可以被清潔化的那些‘不潔能源’——傳統的化石能源。在化石能源結構被長期鎖定的情況下,眼下最現實的辦法,就是逐步實行能源結構的低碳化改良,同時為未來開展大規模的能源結構轉型儲備技術、資本、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等。”蕭評說。

  在化石能源的清潔化方面,近年來,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煤炭是我們的主導能源。清潔煤技術包括很多方面,在有些方面,像煤炭的脫硫和粉塵治理,我們比15年以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長杜銘華說。

  而李俊峰認為,雖然中國在煤的清潔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主要是解決當地污染問題,對二氧化碳減排貢獻不大。要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就必須更多地向世界靠攏,少用些煤,多用些天然氣。

  “我們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並大力開發我們自己的天然氣和煤層氣。”李俊峰說,“當然,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更需要大力發展,但應該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等問題。”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