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12日在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不斷得到鞏固,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更加重視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促進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此前一天,央行發佈的200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表述下一階段政策時指出,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妥善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之間的關係,注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可持續支援經濟發展的能力。
“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門再次強調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打消了前段時間市場對寬鬆政策推出的各種猜測,而且進一步明確了未來要‘妥善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之間的關係’。”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記者表示。
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立即在去年底採取了所有措施應對。在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積極”之時,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鬆”,並公佈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十大產業支援政策。從數據來看,今年前十個月8.92萬億元的新增信貸,不僅同比多增5.26萬億元,而且“天量信貸”前所未有。一係列經濟刺激措施也的確取得了預期效果。今年我國前三季度GDP增長率達到了7.7%。上周央行、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公佈的10月份經濟金融數據也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從貨幣供應量看,M2、M1同比增速雙雙創下歷史新高,M2、M1增長分別為29.42%、32.03%,M2與M1更是在今年9月和10月演變為“倒剪刀差”,企業的經營活力持續增強;從價格水準看,CPI和PPI分別同比下降0.5%和5.8%,顯示出經濟處於持續回暖局面,全年實現8%的經濟增速基本無虞。
儘管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復蘇趨勢已經確立,但復蘇進程中的隱憂仍然不少。M2、M1兩者之間“倒剪刀差”明顯擴大,雖反映出我國經濟正從政策性增長向內生性增長轉變,但M1增長過快將對資產價格和物價水準形成上升壓力。CPI環比意外回落,雖表明暫無通脹之憂,但幅度較小並和季節性產品供求有關,未必代表長期發展趨勢。出口降幅持續收窄,出口值雖連續第四個月超千億美元,但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等影響,外貿訂單只是局部地區和行業的回暖,而且集中在中檔產品。而從前三季度GDP7.7%的增長情況看,投資貢獻了7.3%,佔了95%,消費與外貿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中金公司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2009年上半年經濟反彈基本上是靠投資拉動的,而且主要是由於政府主導的投資增長很快。”確實,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外貿還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復蘇進程中的隱憂仍然不少,貿易保護主義就是其中之一。
央行在上述報告中提出“注意管理好通脹預期”的同時還強調:價格走勢值得關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當前物價拐點已過,上行週期已經開啟,在今年最後兩個月CPI或將“轉正”,而未來食品價格大幅波動以及“輸入型”通脹壓力持續加大等因素疊加,可能推動通脹預期持續上升,對此應當未雨綢繆,加強通脹預期管理。
另外,國內企業“去庫存化”的過程隨著經濟刺激計劃的推行而很快完成,但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也挽救了一些本該通過“死亡”方式實現過剩產能消減的企業,“去產能化”也成為市場對經濟長期增長仍然保持擔憂的主要原因。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當前中國基本解決了總量增長問題,但結構性的矛盾變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消費並未真正啟動、投資仍起著主導作用、第三產業發展仍比較慢等。下一步,中國經濟需要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但“調整結構和防止通脹預期變成現實”應成為更加重要的任務。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雖然中國經濟處於企穩向好的狀態,而且企穩向好的基礎也在不斷鞏固,但我們也要看到,復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在繼續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的自主增長。同時,還要注意管理好通脹預期,提高金融可持續支援經濟發展的能力,丁志傑指出:“復蘇之路尚須披荊斬棘。”
央行確定的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包括,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注意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增強信貸支援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這一思路,為經濟復蘇之路指明瞭金融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