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閉幕,“通脹”又引起極大的關注,甚至有些人認為“甚囂塵上”,已可隱隱聽見腳步之聲。
商務部8日在其網站發佈消息稱,上周,中國57種主要食用農產品中,其中蔬菜價格漲幅較大,18種蔬菜批發價格平均上漲六個百分點。糧食價格小幅上升,肉類價格穩中有漲。中國廣播網12月8日的消息,北京新發地市場11月的監測數據顯示,46種蔬菜中,有42種蔬菜價格上漲。其中,不少蔬菜價格漲幅翻番,包括白菜、油菜、茴香、蒿子稈兒、芹菜等,佔到蔬菜種類的近一半。
農產品大有一觸即發全面漲價的勢頭。在目前國際糧食出現降價的總體趨勢下,為何我國的農產品出現了這樣漲價的趨勢?
其實這還得從我國今年在全球一花獨放找原因。最核心的原因應該是近一年來的宏觀經濟過分寬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大量的資金進入到房地產已把房價炒翻了天,而目前我國整體經濟流動性過剩愈演愈烈,大量資金必然要找價格低而又漲價潛力大的產品,而農產品價格與價值一直嚴重背離。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中國出現“資產性泡沫”的前奏?
其實在農產品漲價前,成品油價、水價、電價都已通過各種藉口,輪番漲了價。首先是油價,在別的不與國際接軌,單要價格接軌的口號下,國內成品油價格經歷多次上漲調整;而電價也于11月20日調高,全國非民用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瀋陽等城市的水價也不斷地上漲……自10月下旬以來,能源、有色金屬、化工產品等主要工業品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據報道,蘇南的很多民企開始貸款囤積銅錠、鋼材、煤炭等生產資料,而不是直接投入生產,好在明年通脹時高價出手。
在這些價格的擠壓帶動下,農產品的漲價也就成為必然了,因為油價、水價、房價漲了之後,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必然漲價,而農產品漲價有兩個特點,跟風效應明顯,一兩個農產品漲價,很容易帶動其他農產品跟進。而大批農產品的漲價,也是發生通貨膨脹的罪魁。原因很簡單:農產品大多數屬於原材料,屬基礎性產品,它的漲價,必須會帶來餐飲業、服務業的漲價,而這些產品的漲價,又會帶動更多的產品漲價,從而發生全面的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