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的早不如退的巧
目前英國各界對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存在較大差異。英國政府預測今年的增速在1%至1.5%之間,明年或將達到3.5%。但不少研究機構的預測則較為悲觀,認為今年的增長率只有1%,明年只有1.5%至2.5%。但普遍看法是,英國經濟復蘇在近一兩年內將是緩慢而乏力的。
不管復蘇何時穩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警告說,英國政府必須出臺具體措施減少高漲的財政赤字,否則將沒有繼續推出經濟刺激措施的空間。同時該組織敦促英國央行制定貨幣刺激措施的退出策略,避免超低利率造成資產價格泡沫。
雖然一方面,英國首相布朗和財政大臣達林去年以來多次強調,在英國經濟擺脫衰退並出現穩定復蘇之前,政府不會取消正在執行的經濟措施。但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在考慮退出的方式和時機,比如已經宣佈打算4年內將財政赤字削減一半。面對赤字壓力,英國政府今年年初還把15%的消費稅恢復到原先的17.5%,算是著手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小步。
就像刺激計劃全球聯動一樣,退出機制也需要國際協調。如果別國開始採取行動,英國很難獨善其身。這種情況下,能否及時和正確實施退出策略對英國經濟未來發展十分重要,措施不當將對今後的復蘇帶來不確定因素甚至構成威脅。
退出問題就像政府與市場間的一場博弈,退得早不如退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