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8日電(記者葉書宏 吳黎明)在美國國會面臨中期選舉之際,部分議員試圖迫使美國政府將中國界定為所謂的“匯率操縱國”,一些西方國家也趁勢炒作人民幣匯率問題。
他們指責人民幣被“嚴重低估”,進而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擁有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造成對華貿易的鉅額逆差。
一些西方國家經濟出問題便拿人民幣說事,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思維定式。英國《星期日電訊報》14日刊文指出,面對金融危機,西方國家應當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一味歸咎於其他國家,簡單地將貿易赤字歸咎於中國的匯率政策,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人民幣真的被低估了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人民幣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並且近5年人民幣匯率走勢也使得人民幣“嚴重低估”的觀點缺乏說服力。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開始以來,人民幣匯率始終處於穩步升值通道,5年來人民幣的幣值對美元升值21%,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6%。特別是在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世界經濟極為困難的時期,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4.5%。
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能明顯改善對華貿易赤字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首先,一些發達國家對華貿易逆差原因更多的是結構性和政策性因素,而非匯率問題,逼迫人民幣升值無助於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以中美貿易為例,中國出口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出口中國的則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產品,這符合優勢互補和自由貿易原則。然而,美國採取歧視性政策,單方面限制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擴大了兩國間貿易差額。這種不對等地位不消除,貿易失衡狀況難以改變。
此外,對華貿易逆差是否真如某些人士所宣稱的那樣巨大,也是令人生疑的。據統計,從1995年至2005年間,中國出口增長的62%來自在華外資企業進行的貿易轉移,而非中國自身出口貿易的增長。西方政客所宣揚的“鉅額”對華貿易逆差中,相當一部分是在華跨國企業對其國內市場的出口額,這算在中國出口的賬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人民幣匯率並非改善貿易赤字的靈丹妙藥,這是學界和業界的基本共識。據牛津經濟研究中心的報告,即使人民幣升值25%,兩年後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僅減少200億美元,這對緩解美國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貿易赤字無足輕重。正因如此,美中貿易全球委員會的會員企業一般不把匯率視為影響其中國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相反,更多公司關切的是,將匯率問題政治化可能對這些公司對華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壓人民幣升值非但無助於解決發達國家貿易赤字問題,只會給剛剛走出衰退的世界經濟造成更大波動。例如,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企業中佔很大比重,美國等國的跨國公司在華生產的產品供應本國和全球市場,人民幣升值意味著這些企業的商品、服務價格增長,跨國企業出口不僅將因此大幅縮減,消費者也將為此承擔更高成本,這將打擊全球貿易流動,對亟須消費拉動的世界經濟是不利的。
壓人民幣升值還將增強對亞洲區域貨幣整體升值的預期,進而激發短期流動資本的投機衝動,“熱錢”大進大出勢必影響亞洲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穩定。《福布斯》總裁兼主編史蒂夫·福布斯認為,貨幣間匯率從長期角度來看需要保持穩定,短期內的改變只會造成混亂,壓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是一個錯誤。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之一,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聯合國貿發會議16日發佈政策簡報認為,讓人民幣匯率完全受不可預測的市場力量支配,顯然會嚴重影響中國國內市場的穩定,從而使地區和全球市場的穩定受到威脅。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壓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無理無據更無益。一些西方政客樂此不疲地炒作“人民幣升值論”,其背後動機令人生疑。金融危機已讓人們看到,當前世界經濟不平衡的主因在於一些發達國家消費者的過度消費和實體經濟萎縮,壓人民幣升值對解決這些問題幫助不大,倒是一些發達國家應該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改革自身經濟結構,以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