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初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在人民幣問題上對中國發難,主要有兩個波次:第一波,是在財長蓋特納上任前後,蓋氏公然指責中國是“匯率操縱國”;第二波,則是現在美國在人民幣問題上全面施壓,大有人民幣不升值美國不善罷甘休之勢。
第一波,基本上是蓋特納的“獨角戲”,結果也頗值得玩味。蓋氏言語一齣,不想引來的不是喝彩聲,而是美國上下的不理解。
美國經濟學家佈雷特·斯旺森就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評論,批評蓋特納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言論是過度反應,也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種種誤解,但問題的實質並不是“全球失衡”,而是美元政策的失當。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民主黨眾議員拉森(R ickLarsen)表示,美中都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兩國利益休戚相關,“尋找替罪羊”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終,蓋特納修正自己的立場。除了高度評價中國在危機中的作用,宣誓中美加強合作外,蓋特納在隨後兩次匯率報告中,都明確承認:中國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比如,去年10月15日的報告就承認,中國一系列政策在穩定世界經濟和減少自身外貿順差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相對美元累計升值了21.2%;此外,中國正在採取積極舉措推定人民幣資本賬戶的自由化。
此一時、彼一時。不到半年之後,美國在人民幣問題上又開始大轉彎,再度在各種場合要求人民幣升值。奧巴馬多次宣稱,當前美國的一大國際挑戰就是匯率問題,中國應該採取“市場導向的匯率政策”;美國國會內更是法案、聯名信不斷,要求奧巴馬政府將界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甚至要求直接對中國實行貿易制裁。
美國朝野幾乎同時改弦更張,遠不只是匯率問題那麼單純。如果說,蓋特納上任前後口不擇言,尚有缺乏政治頭腦或有意試探的因素,那麼美國新一波在匯率問題上的攻勢,原因則多方面的,其大致有三。
第一,政治化企圖。當前美國失業率高企,民怨沸騰,而中期選舉在即,奧巴馬急需轉移國內焦點,而議員們更希望操縱議題,為自己選舉拉票。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就對筆者說,美國政客這麼做,倒不見得真希望此舉能創造多少就業,而是希望在輿論上和形象上爭取得分,他們目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保住自己的席位,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但很遺憾,中國就成了美國政客的“出氣筒”。
第二,降低赤字,為美國擴大出口鋪路。奧巴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在未來5年內,美國出口額要翻一番,由此為美國創造兩百萬個就業崗位。在金融危機導致各國購買力下降的情況下,美國出口最大的指望,無疑就是中國。於是,在人民幣問題上敲打中國,也自然成為美國政府當前的不二選擇。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指出:“有些國家為了提高本國出口而貶低本國幣值,反過來又企圖用施壓的辦法來強迫別國的貨幣升值。我以為這種做法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
第三個方面,美國此舉,不乏對中國發展懷有嫉妒之心。美國表面上宣稱,美中關係並不是零和博弈,中國繁榮對美國也有利。但在實際外交策略中,美國總顯露出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跡象。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崛起之勢更加明顯,就頗讓不少美國人很不痛快,在人民幣問題上發難,自然正中他們下懷。
其實,美國從來沒放棄人民幣匯率這個施壓籌碼,蓋特納之所以要淡化其原先的講話,不過當時是非常時期,美國在很多事務上有求中國,其對華政策不得不有所軟化;但隨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衰退,加之國內政治壓力抬升,人民幣匯率也就自然又成為他們施壓的手段。
在日前推出所謂匯率議案時,一些美國議員就公開宣稱,現在和以前不同了,美國必須在匯率問題上繼續採取攻勢。美國參議員舒默更直言不諱:“他們(中國)需要美國市場,勝於我們需要中國。”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這種小人嘴臉,也讓人看出美國對華政策虛偽、欺詐的一面。(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