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公認,中國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處在“人口紅利”階段。資料顯示,每年供給的勞動力總量約為1000萬人,勞動人口比例較高,保證了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力需求。由於人口老齡化高峰尚未到來,社會保障支出負擔輕,所以財富積累速度比較快。“人口紅利”除了在生產領域提供勞動力外,對中國社會消費和儲蓄的影響也很大。
中國“人口紅利”有利世界經濟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國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亦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準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
事實證明,中國這份獨特的“人口紅利”是對全球經濟一劑有力的“興奮劑”。在整個世界經濟呈下滑趨勢時,去年中國經濟增長高達8.7%,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這場戰役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上海市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認為,30多年來,中國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價勞動力大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勞動力供給充足、儲蓄率高是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
然而,今年初,新一輪的“保姆荒”、“民工荒”,讓部分專家看到了中國“人口紅利”的危機。據民政部門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增至1.69億人,佔總人口的12.79%,並正以年均近1000萬人的幅度增加。人口老齡化將導致社會撫養比不斷提高,提高消費性人口比例,降低生產性人口比例,嚴重影響勞動生產率。“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活力。
“人口紅利”將保持十年以上
“‘人口紅利’能否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果,顯然依賴於勞動力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商務部目前已在對民工荒問題進行調研,他充分相信中國的“人口紅利”將繼續保持10年以上。
據有關人士分析,從“人口紅利”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來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停止或者老齡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時期內並不必然帶來儲蓄率的下降,相反還有可能使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在老齡化的初期階段,新進入老齡階段的人往往都有較高的儲蓄率和儲蓄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齡化的初期階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紅利”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年齡人口豐富的“人口紅利”期結束並非“人口紅利”的真正結束,只要能夠發揮好儲蓄的資金效率,讓資本得到合理的回報,則第二次“人口紅利”仍有可能為經濟增長繼續注入活力。
無論從生產還是從消費和儲蓄來看,“人口紅利”都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利好因素。我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同時也是“人口紅利”回報最豐厚的時期。一些專家認為,從今後20年至30年左右的時間來看,我們不僅沒有理由懷疑我國的經濟增長會失去動力,相反,經濟增長將會更加強勁。
規避“人口紅利”枯竭風險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人口紅利”消失未嘗不是件好事,它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只要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就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核心競爭力,規避“人口紅利”枯竭帶來的巨大風險。而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必然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識要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素質,做好各類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是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關鍵。
“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雖然有利於緩解‘人口紅利’枯竭帶來的負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蔡昉說。
經濟學家胡鞍鋼撰文指出,“當前,造成我國資源環境主要壓力的已經不再是人口增長,而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一些專家認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勞動力素質,需要加大教育產業投入力度,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實施靈活多樣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勵以多種方式實現全民終生教育,從而努力提高國民文化技能素質。
蔡昉認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應對“人口紅利”枯竭的一項重要措施。我國的養老保險目前尚未完全做實個人賬戶,農民工人口還沒有完全納入社會保障制度,而這兩項改革都會降低未來的養老負擔率,所以,當前迫切需要進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從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障制度向完全個人積累制度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