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針對今年以來不斷出現的中國“人口紅利”即將枯竭的說法,在日前的寧波港口文化節論壇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帶來一組數據:中國的勞動力還有20%至30%可由“農”轉“工”,繼續帶來人口紅利。
“從各國經驗來看,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佔比下降到10%左右時,可以說工業化基本完成。”樊綱說,“到時候中國才真正進入收入差距縮小的階段。”
他表示,按照學界新近的共識,中國務農勞動力佔比在20%至30%之間,還有部分人口紅利尚待釋放。“美國的農業勞動力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7%了,歐洲大概2%左右的水準,日本應該是4%,中國還有轉移的潛力。”
樊綱認為,中國的經濟現有的增長方式仍將持續數年,但外貿的重心逐步從歐美轉向新興國家,“美國經濟大家都知道什麼情況,歐元主權債以後,大家發現歐洲的經濟問題比想像的多,近期難以恢復。未來‘金磚四國’所佔的市場比例會越來越大。”
而今後幾年,新興國家的投資需求也將是全球經濟最亮眼的部分。“國外有人唱衰中國,說投資需求增長過快,會形成過剩產能。其實中國主要投在基礎設施上,不形成當期生產力,沒有這一問題。”
樊綱稱,在勞動力的持續遷移中,沿海的、有港口的城市仍是最重要的經濟集聚地,因為水路的交通運輸成本最小。“我們無法想像蘭州能發展得像杭州一樣。即使修了路、修了橋,通了高鐵,蘭州運輸成本還是很高。”而勞動力向沿海集聚的結果,是中國人的收入趨向均等化。(記者曾頌,通訊員顧霄揚,實習生黃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