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在建設高峰期,英國的保障性住房佔住房存量曾一度接近60%、日本超過50%、中國香港地區超過45%、新加坡超過90%。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目前的這一佔比僅為10%左右,保障性住房存量嚴重不足。
參照海外經驗及中國的發展階段,應納入保障性住房範圍的城鎮家庭佔比大約應在3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將有約6000萬個家庭需要保障房。但根據樂觀測算,目前具有保障性質的住房共計1530萬套,僅能覆蓋25%左右的城鎮中低收入家庭,這意味著實際的供求缺口至少在4500萬套左右。
保障房配套的缺失有一定的歷史原因。1998年23號文件推動的房地產制度改革,標誌著福利分房向住房貨幣化、商品化的轉變;2003年18號文件提出要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這使得普通商品房逐步成為市場的供應主體,保障性住房的地位在實際執行層面被弱化。
2009年全國住宅竣工面積5.96億平方米,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佔比僅為6%,較2000年下降20個百分點;2009年房地產住房開發投資2.56萬億,而經濟適用房投資僅為1139億,佔比為4.4%,較2000年下降12個百分點。各項指標均顯示,保障性住房建設近十年來發展遲緩。
而根據住建部三年經濟適用房建設計劃,2009年至2011年每年新建經濟適用房130萬套,由於2009年實際竣工約60萬套,那麼剩下的70萬套必須平滑到2010和2011年,即未來兩年平均每年完成165萬套。這意味著未來保障房建設量將呈現大規模增長,又將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