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澤: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方向

時間:2010-11-26 10:20   來源: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在發展新階段,在繼續推進這“五化”的基礎上,著力實現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顯著標誌。對此,應做深入研究。

  更加重視以人為本: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核心價值

  繼續推進由“物本”向“人本”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也形成了過於追求GDP增長的“物本”發展理念和體制慣性。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從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為主的生存型階段,轉入以追求人自身發展為主的發展型階段。如果說在生存型階段著重追求GDP指標具有合理性,那麼,在發展型階段就應更加重視人自身的全面發展。

  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提升“人”的內涵。馬克思在談及未來新社會的本質時深刻指出,它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促進“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進一步提升“人”的內涵:橫向上擴到邊——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縱向上貫到底——超越“當代人”思維,著眼于代際公平。

  由“單向度需求之人”向“多向度需求之人”提升。如果說前30多年人的需求向度還比較簡單的話,那麼,在發展新階段人民群眾的需求越來越具有多樣性、升級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因此,應更加重視以人為本。這裡的“人”不應是“單需”之人,而應是“多需”之人,包括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生命和健康需要、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需要等;不僅要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的物質成果,而且要共用文化成果、社會成果和政治成果。

  拋棄“人本工具論”,樹立“人本實質論”。“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2000多年前的管子能提出這樣的思想是很可貴的,但其出發點是稱霸。與這種“人本工具論”思想不同,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真正站在人自身角度的“人本實質論”。中國經濟轉型提升,在核心層面上必須樹立人本實質論。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講,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綠色革命和創新革命:中國經濟轉型提升的戰略標誌

  推動綠色發展。當前國際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峻,這給中國經濟轉型帶來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必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綠色增長問題,而是一個包括綠色增長、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城市、綠色消費、綠色文化等的完整的發展體系。中國政府已經提出行動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作出這樣的承諾是負責任的——不但對中國負責任,而且對世界負責任;不但對當代負責任,而且對後代負責任。如何破解“綠色發展”道路上的難題?第一,向科學技術要綠色發展。實現綠色發展,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積極研發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前沿綠色技術。這既是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需要,也是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舉措。第二,向產業結構調整要綠色發展。在發達國家碳排放結構中,生產、生活、交通大體各佔1/3。我國由於發展階段原因,工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途徑。一是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注重發展低碳的第三產業;二是調整第二產業結構,瞄準耗能污染較重的產業,削減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向政策法規要綠色發展。通過政府“有形之手”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包括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引導和推動綠色發展,比如可以開徵環境稅。第四,向市場力量要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綠色發展,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無形之手”。市場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建立“環境產權制度”,給每個企業、每個人都安上環境產權的“馬達”,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具有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