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關係

時間:2011-02-14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並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而在過去一個時期,我們曾著重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995年制定“九五”計劃時,中央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0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那麼,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這兩個概念以及相應的兩種轉變是什麼關係呢?有的學者認為,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放棄了原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不符合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意。

  在過去的經濟學論著中,曾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當作內涵相同的概念來使用。但後來人們從經濟實踐中發現,有些國家GDP增長了,經濟社會卻並未相應發展,結果出現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導致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於是,人們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作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區分開來:經濟增長是指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經濟發展既包括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也包括人們物質福利的改善,還包括環境品質的提高等。可見,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的涵義更豐富,而經濟增長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以此推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應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和前提。中央提出和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是取代更不是否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為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不可能轉變,只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比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更豐富。黨的十七大報告既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提及轉變增長方式,特別指出我國“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顯然,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還須繼續落實。

  人們講經濟增長,主要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而言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概括地說就是要使生產力發展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品質、低效益轉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品質、高效益。經濟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則包括更豐富的經濟社會內容,需要從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如果仍然主要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研究和論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顯然是不夠全面和科學的。當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生產力發展途徑與方式的轉變,如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技進步、管理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這些內容非常重要,但只重視這些內容是不夠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包括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關係發展的內容,比如教育的發展與普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居民醫療保健以及防止和消除兩極分化、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等。可以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走科學發展道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