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抑通脹應發揮財政政策作用

時間:2011-05-30 08: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通脹從本質上說是貨幣過多問題,所以治理通脹主要靠貨幣政策。但當前物價上漲具有鮮明的結構性特徵,光靠貨幣政策手段是不夠的,必須更加重視運用財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脹預期

  當前物價上漲是流動性過剩、成本推動及輸入型通脹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具有鮮明的結構性特徵:食品價格上漲較快;由水、電、燃料價格、建房及裝修材料價格、住房租金價格等要素組成的居民居住類價格上漲較快。食品價格和房價是這次物價上漲的兩個大頭,特別是食品價格成為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在這種背景下,光靠貨幣政策手段是不夠的,必須更加重視發揮財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脹預期。

  通貨膨脹從本質上說是貨幣過多問題,所以治理通脹主要靠貨幣政策。但當前中國物價形勢複雜,貨幣政策多是對流通中的貨幣總量進行調節,對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脹作用有限,對當前結構性通脹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貨幣政策主要作用於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故政策傳導上存在一定的時滯。此外,貨幣政策各項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理論上能回籠資金、收縮流動性,但是實際運作中部分商業銀行可通過減少超額準備金的方式來應對,其信貸收縮程度及調節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目前大中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21%的歷史高位,政策空間日漸縮小。

  其次,加息一要考慮到中國與其他國家利差可能引起國際“熱錢”流入,加劇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二是考慮到加息可能會增加進口企業的融資成本,影響進口增長,貿易順差可能持續擴大,加大外匯流入的壓力;三是考慮到加息對資本市場衝擊較大,可能使投資于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出。同時,在當前資金較為緊張的環境下,利率的上升並不能明顯降低貸款需求,其抑制投資的效果並不明顯。

  再次,儘管從理論上說,人民幣升值可以有效抑制輸入型通脹,但現實中情況複雜,如果市場上形成了明確的人民幣升值預期,“熱錢”流入不斷增加,人民幣升值很可能對抑制當前通脹作用有限,甚至適得其反。

  在目前情況下,要更加重視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對於結構性通脹,長期來看,治理的關鍵在於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其中財政、稅收等相關行業政策相當關鍵。短期來看,對供給方的直接價格補貼有利於保持商品價格穩定;財政通過控制投資方向、赤字規模,能結構性地對需求予以調節;通過鼓勵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的財稅政策,能結構性地改善長期供給,促進經濟增長;通過直接的稅收減免及價格補貼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給。可以說,在治理當前結構性通脹中,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對成本推動引發的通脹,治理的根本出路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切斷要素價格上升轉化為大範圍、持續物價上漲的通道。因此,利用相關財稅政策可直接促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提高產能,增強企業消化要素成本上漲的能力,促進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在源頭上控制產品價格上漲。

  對於持續貿易順差引發的通脹,利用進口和出口關稅可直接調節外貿企業進出口的數量。比如,我國從2011年1月1日起,對600多種資源性、基礎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產品實施較低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該項政策對鼓勵進口、減少貿易順差、收縮市場流動性具有積極意義。

  由於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很難解決結構性的問題,應對結構性通脹,財稅政策因其針對性強和輕重可調節性而具有明顯優勢。對於因食品價格上漲過快而形成的結構性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可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和稅收優惠來增加供給,改善供求關係,平抑價格上漲。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