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傑:中小企業不只缺“錢”

時間:2011-07-04 13:52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今年以來,在央行一再提高準備金率和收緊銀行貸款的情況下,許多地方出現了“錢荒”。據報道,“錢荒”之下,各地民間借貸利率年息不斷攀高,有的地方甚至月息高達5%~6%。

  而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的下降,原因在於原材料、能源購進價格的推高和勞動力成本上漲,使得企業成本壓力增大。另有調查顯示,88%的企業反饋原材料及能源購進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81%的企業反饋企業勞動力成本增加。

  一方面是成本不斷增加,一方面是資金鏈緊張,中小企業的發展形勢極為嚴峻。有鋻於此,許多學者呼籲,在信貸融資方面、資本市場建設方面應該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做出實質性的回應。

  中小企業融資難由來已久。這個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但不是中小企業難題的全部。現在,中小企業面臨的諸多困境,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出現的瓶頸問題。

  在改革開放之初,制度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勞動力等資源成本優勢以及人力資本的顯著提高等,曾給予中國經濟以巨大的升騰空間。中小企業因此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但是三十年過去了,這些後發優勢已經充分釋放,能夠提供給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漸減弱。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刻,而中小企業現在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隨著市場的開放,遲早也要落到大企業頭上。

  因為,從決策角度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基於投資的戰略得到很大重視,而基於創新的戰略沒有得到應有關注。

  大家知道,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租盾效應”,即掌握租金的已進入者,會創造一種盾牌對付更有效率的外來者,也就是所謂的利益集團會阻礙其他創新者的進入。由於有這種利益集團的存在,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創新戰略的生成。而創新戰略則會給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相當的技術支撐,並能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那麼,為什麼政府不能採取強有力措施推動基於創新的發展戰略呢?這就需要對政府的干預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為應對不期而遇的經濟危機,政府採取相機抉擇的政策,實施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大量投資于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期阻止經濟下滑,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

  這種應急性措施的經濟後果如何,有長期和短期的爭論,這裡姑且不談。僅就這種基於投資的經濟拉動戰略而言,確實是有利於一部分人的利益,這部分人會竭盡全力來保障這種戰略的延續。

  受此影響,基於創新的戰略則很難得到實施,經濟中的創新性得不到鼓勵,原創性技術創新難於生成。這種情況決定了企業在技術上只能亦步亦趨地跟隨技術先進經濟體,體現在經濟上便會出現大量的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而當利益集團為鞏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不惜將成本社會化,經濟的停滯不前並不能影響這些壟斷集團和利益集團的收益膨脹,便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改革的延宕。這是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

  打破這一瓶頸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非一朝一夕之功。當務之急,必須打破既得利益者用影響改革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利益,應全方位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沒有科技創新,發展方式的轉變無從談起。

  而中小企業在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創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利益集團桎梏提供難得的時間和空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正視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要伸出援手,想辦法解決對中小企業發展遺留的重重障礙。

  因為,儘管有人認為,大企業在創新發明方面比中小企業具有優勢。如,能夠做到大規模的研發投入,能夠獲得方便的外部融資,能夠利用市場地位推廣新產品等等。比如,熊彼特和加爾佈雷思的研究表明,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最為突出的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研究與開發資源。

  但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創新發明和企業規模之間並沒有在統計上出現十分顯著的關係。有文獻顯示,不同規模的企業,關注的創新點不同,存在結構性差異。比如大企業在化工領域,小企業在器械製造方面,生物科技方面則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都會介入。

  所以,回到開頭的話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如何激發企業投身於科技創新之中,如何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大問題。對此,決策者不可不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