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作調研報告
時間:2007-10-31 10:46 來源:國際能源網
五是煤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穩步提高。今年1-6月各主要產煤地區生產效率、採掘機械化程度均有所提高。原國有重點煤礦回採工作面月均單產達到49549噸,同比增加2876噸,提高6.16%;開拓進尺61.99萬米,同比上升0.7%;原煤生產效率4.543噸/工,同比提高6.92%。目前,山東省煤礦平均單井規模達到了51萬噸/年,比2004年提高20.4%,高於全國平均單井規模(12.36萬噸/年)38.64萬噸/年;採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79%和82%;省屬煤礦平均機採工作面佔79.7%;採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4.1%和97.1%;有70.2%的煤礦消滅了炮採。貴州省國有重點和省屬國有地方煤礦的全員效率平均2.30噸/工,比2004年提高0.364噸,小煤礦中有50%已經採用了壁式採煤。
5、資源整合、整頓關閉工作取得成效,煤礦安全形勢總體好轉。上半年,主要產煤地區煤炭資源整合工作進展順利。到6月底,全國累計關閉各類礦井9075處。其中,河南省小礦數量由整合前的1569處減少到696處;山西省小煤礦數量由4391處減少到3022處;內蒙古自治區地方煤礦數量由1310處整合保留498處,淘汰了10萬噸/年以下的煤礦,保留和整合後的煤礦基本實現了正規機械化開採。
上半年,全國煤礦共發生事故1066起,死亡1799人,同比減少242起、少死亡299人,同比分別下降18.5%和14.3%;百萬噸死亡率為1.633,同比減少0.406、下降19.9%。主要產煤地區安全狀況明顯好轉,山東、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省(區)百萬噸死亡率分別為0.176、0.261、0.540和0.740。但一些地區煤礦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廣西、湖南、湖北等百萬噸死亡率均在10以上,分別為12.726、10.619和10.700。重慶、四川、貴州省等在5以上,分別為8.168、6.362和5.256。
(二)煤炭工業改革發展取得新的成就
1、煤炭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逐漸改善。《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以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主要產煤地區認真落實《若干意見》精神,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行業發展的外部政策環境逐步改善。
一是煤炭行業管理體制逐漸理順。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煤炭行業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將由發展改革委管理的部分職能交由煤礦安全監察局,並明確了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一些主要產煤省相繼恢復或加強了煤炭行業管理機構。截止2007年6月,全國23個產煤省(區市)已有15省(區市)組建和恢復了煤炭行業管理機構。其中,有6個省(區市)的煤炭工業(管理)局是正廳級政府直屬機構;有7個省(區市)是省經貿委或其他政府機構下管理的二級(正廳或副廳級)內設機構或事業單位;有10個省(區市)的煤炭管理是在政府經委下設立了煤炭處或辦公室。煤炭行業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加強,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
二是國務院在山西省開展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意見。其主要任務有六項:第一,是切實加強煤炭行業管理。落實煤炭行業管理職能部門,科學確定職能,充實和加強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優化政策環境,加強對煤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加強煤炭行業中長期規劃管理,統籌市場需求、資源條件、外運通道建設、煤炭就地加工轉化、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優化資源配置與生產開發佈局;完善煤礦準入標準,推進煤礦整頓關閉和資源整合工作。第二,是完善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的企業責任體系,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和資質管理,進一步規範勞動用工行為,促進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第三,是深化煤炭企業改革,加快分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結合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中小煤礦股份制改造;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和財務核算辦法,完善煤炭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堅持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雙方協商定價的原則,兼顧行業間利益平衡。第四,是促進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和合理開發,做好資源開發規劃和礦業權管理,完善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礦業權出讓收益。第五,是加強產煤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制定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完善生態環境評價及監管制度,建立煤炭開採綜合補償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通過市場機制多渠道融資,加快治理與恢復進程。第六,是加快煤礦轉產和產煤地區經濟轉型,支援大型煤炭基地發展坑口電站、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和煤化工項目,鼓勵煤礦企業轉產職工再就業,建立煤礦轉產發展基金。
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