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作調研報告
時間:2007-10-31 10:46 來源:國際能源網
今年四月,山西省試點政策和措施正式實施。目前,山西省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開,煤礦企業已經開始補交資源價款,截止6月底,山西省已累計徵收採礦權價款232億元;2007年6月,山西省政府調整了煤炭工業局職能,將原來山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負責的煤礦安全監管、煤礦礦長資格考核發證、礦長安全資格和煤礦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考核發證的相關職能交由省煤炭工業局,明確了山西省煤炭工業局負責對全省煤礦生產、建設、經營、安全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的職能。切實加強了煤炭行業管理,並將為進一步制定促進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經財政部批准,山西省從2007年3月1日開始徵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按煤炭產量的徵收標準是:動力煤14元/噸,無煙煤18元/噸,焦煤20元/噸),截止6月底,共徵收可持續發展基金34.3億元,其中大同和陽泉市的徵收率近100%。
三是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加快,從 2007年開始,國家取消了電煤價格的臨時干預措施,徹底放開了電煤價格,結束了五十多年由政府主導的煤炭訂貨制度,以市場供需為主導、供需雙方自主銜接、自主訂貨、自主定價機制基本形成。通過年初煤炭訂貨和半年多的實踐,煤炭市場化改革效果明顯。
四是煤炭運輸能力增強。隨著大秦鐵路等主要鐵路幹線擴能改造,秦皇島港口等煤炭吞吐能力增加,華北主要產煤地區的煤炭外運量大幅度增加,華東、華南等主要煤炭消費地區煤炭供應量增加,我國煤炭供應格局正在逐漸改變。預計,今年大秦線、侯月線、神朔黃線三條運煤幹線將增加運力8500萬噸,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天津港等沿海主要港口煤炭轉運能力增加3000多萬噸,華北地區向華東、華南地區煤炭調運能力大幅度增強。
五是煤田地質勘探投入增加,煤炭資源保障能力提高。隨著國家、企業和風險投資者對煤田地質勘探投入增加,煤炭新增探明資源量逐年增長。
2、煤炭行業改革與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煤炭行業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企業發展理性增強,促進了煤炭經濟運作品質的不斷提高。
一是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快速成長。根據上半年煤炭產量預計,今年全國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煤炭企業將達到34家,同比增加2家,總產量將達到11億噸以上,佔全國產量比例達到45%以上。大型煤炭企業發展迅速。上半年,神華、中煤、山西焦煤、大同等前四家大型企業煤炭產量2.3億噸,佔全國總產量的21.06%,比去年同期增長1.2個百分點;前10家煤炭企業產量3.4億噸,佔全國總產量的31.148%,較去年同期增長0.2個百分點;前10家企業利潤佔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總額的69%。截止2006年底,陜西、黑龍江、江西、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分別組建了省級煤炭企業集團,煤炭生產集中度大幅提高,進一步穩定了區域煤炭市場,減少了無序競爭。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快速發展還有力地促進了煤炭資源整合與小煤礦的聯合改造,推動了煤礦生產建設水準的不斷提高。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參與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呂梁市、太原市等地的煤炭資源整合與小煤礦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已先後與12個煤礦簽訂了整合協議。
二是煤炭企業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一方面,在煤炭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一些大型煤炭企業大力開拓發展領域,拓展發展空間,非煤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如神華集團,煤炭生產能力連續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企業資信度、盈利能力、市場份額和行業的影響力快速提高,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應商。另一方面,一些老礦區的大型煤炭企業,在受到煤炭資源條件制約,煤炭生產規模下降的情況下,大力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多元產業,發展煤矸石電廠、煤矸石建材產品、水泥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老礦區的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煤炭企業資本運營取得成效,煤炭上市公司業績良好。截止2007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27家煤炭企業成功上市,且大多數煤炭股票價格保持增長態勢。煤炭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為企業融資擴大發展規模、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較強的資金保障。
四是煤炭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原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企業聯合與重組步伐加快。截止2007年6月,原94家國有重點煤礦企業,通過重組、改制、聯合與並購後形成了49家大型企業集團。
五是企業內部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完善。多數大型煤炭企業基本建立了企業內部考核、控制、約束和激勵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精細化、內部市場化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加強紀律、道德、團隊精神和愛崗敬業教育,深化勞動用工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通過大力壓縮成本,建立節能降耗、減污的控制、監測與考核體系,強化資金管理,實行資金預算管理,增強對資金的控制能力,創新行銷管理,深入推進零缺陷、零投訴、零雜物和優化品種、優化用戶、優化運輸、優化流向的行銷策略管理。
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