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作調研報告

時間:2007-10-31 10:46   來源:國際能源網
 
  二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國家提高煤礦工人崗位津貼政策得到落實,煤炭企事業單位更加關注職工生活品質的改善。上半年,原國有重點煤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226.60元,比2006年月均工資增加153.45元。一些老礦區的煤炭企業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棚戶區改造工程,改善困難職工的居住條件。其中,山西省9個棚戶區改造工程已開工226萬平方米,可安置37649戶。

    三是煤炭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念逐步成為煤炭企業共識。一些大型煤炭企業積極探索煤炭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煤炭企業盈利水準增加,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也在增強,一些大型企業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探索煤炭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途徑。

    二、影響煤炭經濟運作品質提高的主要問題

    (一)行業管理弱化問題依然突出

    煤炭企業屬地化管理後,形成了國家多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分層次、分級管理的局面。各省發展改革、國土資源、科技、安全生產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國有資產管理、環保、教育、商務、勞動保障等10多個部門均承擔對煤炭行業的管理職能。原有的省級煤炭行政主管部門有的已被取消,有的已被降格,即使保留下來的機構在人員編制、職能設置上也得不到保障。地市煤炭管理部門和管理力量更是遭到嚴重削弱。一些區縣雖然設立了煤礦管理部門,但是缺乏穩定的經費來源,監管獨立性受到制約。由於部門之間職能邊界界定不清,出現的職能交叉或管理真空問題較多。不同部門對同一事項設定了不同的行政許可,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從管理實踐看,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政策,一些政策缺乏有效的銜接。《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已經兩年多了,從目前出臺政策看,多數是增加企業成本費用的,而國務院已經明確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並沒有出臺,導致煤炭成本大幅度上升,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一些政策設計缺乏科學論證,沒有體現煤礦特點,不符合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調查發現,甘肅省分別設置了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甘肅煤礦安全監察局、省煤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三個部門,都是管安全的,沒有一個是管行業運作和發展的,甚至沒有煤炭行業統計。三個部門對全省煤炭經濟狀況和企業情況不了解,說不清楚。

    (二)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產能過剩壓力大

    2001年以來,煤炭採選業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了4317.68億元。今年前5個月,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358.33億元,同比增長13.5%。根據國家有關部門2006年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情況分析,目前,在籍煤礦19158處,生產能力24.31億噸。其中,正常生產的煤礦16465處,生產能力20.34億噸(考慮煤礦核定能力按每年生產天數330天與實際煤礦生產350天的差異,有1.2億噸的生產潛力);實施改擴建、技術改造和資源整合的煤礦2693處,生產能力3.97億噸。2006年全國煤炭產量23.8億噸,能力利用系數0.98。

    2006年底在建煤礦3955處,建設總規模7.05億噸。其中,新建煤礦1262處,建設規模4.97億噸;改擴建煤礦702處,新增能力1.38億噸(改擴建前1.51億噸,改擴建後2.89億噸);技術改造煤礦654處,新增能力0.16億噸(技改前0.25億噸,技改後0.41億噸);資源整合煤礦1337處,新增能力0.54億噸(整合前2.21億噸,整合後2.75億噸)。

    現生產煤礦和在建煤礦總生產能力31.36億噸,考慮煤礦核定生產能力天數與實際生產天數的差異,全國煤礦總生產能力將突破32.6億噸。一些礦井仍有較大的超產衝動和超產空間,煤炭產量快速增加的勢頭較強,產能過剩壓力加大。

    現有煤礦(包括核定生產能力和在建、擬建煤礦生產能力)能力與“十一五”期末煤炭預測的實際需求大體相當,但是由於煤礦產能釋放與市場需求的不一致性,可能造成某一地區、某一時段產能過剩。受流動性過剩的影響,一些與煤炭關聯不大的企業涉足煤炭行業,大肆高價圈佔資源。加之一些煤礦仍有較大的超產衝動和超產空間,某一時段的產能過剩將更加突出。同時,必須看到煤炭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全國煤炭實際產量如果超過30億噸以上,對整個煤炭產區、煤炭集中消費區的生態環境的影響難以預料。

    (三)行業生產力總體水準低和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在有的地區還相當突出

    一是我國煤礦數量多、規模小、小型煤礦技術裝備水準低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受我國煤炭資源條件和區域經濟發展水準限制,在全國現生產煤礦中小型煤礦數量仍佔絕對多數。據統計,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國正常生產煤礦16465處(不含正在實施改擴建、技術改造和資源整合的煤礦),生產能力203433萬噸/年,平均礦井規模12.35萬噸。其中,大型煤礦數量不足2%,生產能力佔40%以上,平均規模270萬噸/年;中型煤礦數量2.6%,佔生產能力的13%,平均規模63萬噸/年;小型煤礦數量佔全國總數的95.5%,佔生產能力的45.6%,平均規模5.9萬噸/年。其中3萬噸/年及以下煤礦7066處,佔全國的42.9%,佔生產能力的7.7%。95%以上。由於大多數小型煤礦資源、資金、人才和裝備技術水準較差,生產效率低、安全事故多,制約著我國煤炭生產力總體水準的提高。

    二是絕大多數企業盈利能力低下。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6770多家,預計實現利潤總額為370億元(1-5月份為309億元)。其中,按協會統計口徑,90家大型煤炭企業實現利潤322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87%;前10家大型企業利潤255億元,佔69%;

    三是煤炭行業發展區域性差異擴大。我國西北地區煤炭資源條件好,煤礦自然災害少,開發條件優良,這些地區的煤炭企業憑藉優良的資源條件,得到了快速發展。而我國西南地區,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差,煤礦地質構造複雜,自然災害多,這些地區的煤炭企業盈利水準低,發展緩慢。華北和華東地區,煤炭開採歷史長,大部分老礦區資源枯竭,開採深度大,煤炭生產成本高,後備資源不足,歷史負擔沉重,企業發展困難重重。四是煤炭價格水準不平衡問題凸顯。我國華東地區靠近煤炭主要消費區,煤炭總體價格水準高。

    (四)行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1、煤炭產能越來越向環境承載力差的晉陜蒙寧地區集中。從上半年煤炭產量增量分析,全國煤炭產量增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以及神華和中煤集團兩大煤炭企業。晉陜蒙寧(包括神華與中煤在該地區產量)原煤產量54480萬噸,佔全國煤炭產量總量的49.38%,較去年同期增加7322萬噸,產量增量佔全國煤炭產量增量的91.58%。其中,山西省和內蒙古(不包括神華和中煤產量)原煤產量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8.7%和40.5%,而遼寧、湖南、山東和貴州省等產煤地區煤炭產量同比減少,下降幅度分別為9.07%、20.1%、0.5%和10.74%。全國煤炭產量快速向晉陜蒙寧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集中。

    2、經濟發達的華北、華東地區受採煤沉陷、村莊搬遷的影響,產量規模難以增加。目前,地方政府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城市建設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開發土地資源,致使城市建築大量壓佔煤炭資源,嚴重影響了礦區煤礦生產的正常接續,可採儲量減少,生產規模下降。如,目前,山東省煤炭資源剩餘可採儲量中,高硫高灰煤、“三下”壓煤、受水威脅和地質構造複雜等開採不經濟的儲量達41億噸,佔50.6%;經濟可採儲量40億噸,佔49.4%。按照目前山東省煤礦生產能力和資源回收率計算,可採儲量僅能維持20年左右,產煤大省與資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大型煤炭企業基本無後備接續資源。河北省國有煤炭企業剩餘地質儲量為80億噸,“三下”壓煤達46億噸,佔57%,其中村莊壓煤33.5億噸,佔42%,而面臨煤礦村莊搬遷徵地難、搬遷費用高、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煤礦正常開採的難度越來越大,煤炭難以保證穩定生產,這些地區煤炭產量規模將難以增加。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