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題:中國金融改革行至“關鍵路段”
中新社記者 魏晞
中國金融改革,行進至今,已走到關鍵路段。
此中“關鍵”,在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規劃中有清晰闡釋:在5年間,調整金融結構,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這樣的改革框架,不僅決定中國金融業發展格局取向,更被視為中國能否步入下一個增長期的推動和支撐所在。
在過去數十年間,中國金融改革路徑脈絡清晰:從1979年開始構建基本金融體系,到1994年以來“建章立制”基礎上的市場化改革。2002年至今10年間,中國推動了對金融業“長期主體”——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金融對外開放與合作步伐沉穩邁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起步,金融改革已收穫突破進展。
如今,在國際金融問題積聚,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提振改革信心、支撐經濟增長,成為金融改革的又一個使命。
經濟學家吳敬璉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金融改革,從銀行體系提出的關鍵點是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是非常正確的。另一方面,由於金融業的特殊性,要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談及證券體系,吳敬璉認為,政府介入太多、規章制度太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證券市場作用的發揮。要改變這種狀況,或許需要“靈魂上的一種大革命”。
吳敬璉直言,中國金融體系中仍存在一些陳舊的東西,這必須強調改革的方向,幸運的是,中國當前改革的動能正在增大,形成共識的可能性也正在增大。
確實,金融改革棋至中局。管理層已有共識:此時無論懸停、或者倒退,都沒有出路。中國金融改革者,要兼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才能抓住改革的最佳時機。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不僅需要轉型和創新的局面,也需要金融市場在既有基礎上的平衡發展。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國金融市場至今仍存在整體不平衡,大小強弱分化的“長短腿”現狀。銀行體系“一家獨大”,而證券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交易市場等發展至今,仍相對弱小。
有數據表明,2001年到2011年這十年之間,投資中國的股票市場平均收益率是1.4%,遠遠低於通脹率。而在過去17年間,上市公司包括新股發行、再融資在內,共計從滬深兩市集資4萬多億元人民幣,這只是2011年銀行貸款餘額的零頭。
此外,原本應在直接融資中作用廣大的債券市場,也並未真正完善,這已成為金融改革一個最制約的問題。
中國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11.7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通過銀行體系獲得的人民幣貸款佔了近六成,而企業債券融資僅佔13.3%,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比更只有1.9%。
為此,中國需要把握好金融改革行至“關鍵路段”的方向和步調,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增強中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此外,還需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和監管體制,形成種類齊全、結構合理而又安全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
轉型中的中國經濟,需要有實質突破性的金融改革,把經濟推上又一個良性發展平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