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全球暖化受高度關注,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推動碳足跡標示制度。臺灣“環保署”表示,產品碳標簽難立法強制要求,唯有提升民眾意識,建立低碳消費習慣,才能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
產品碳足跡是計算產品、行為或服務,從原料、製造、運輸、使用到廢棄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標示在產品上,就是產品碳足跡標示,標示的圖樣即為碳足跡標簽。
臺“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副處長郭秀玲表示,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有許多方法,例如種樹等,其中,從民眾每天使用的商品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效益最快、也最直接,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積極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制度。
臺“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2008年訂定“1人1天減少1公斤碳足跡”目標後,“環保署”也開始著手推動產品碳足跡,相繼完成碳標簽甄選、碳足跡計算標準建立、碳足跡標簽申請等措施。
郭秀玲指出,臺灣今年3月也完成“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提供臺灣計算碳足跡準則;等明年國際產品碳足跡計算的統一標準建立後,也會採用國際標準,讓碳足跡計算與全球同步。
此外,郭秀玲表示,為讓各類產品有比較的基準,“環署”7月完成“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訂定指引”,還提供補助,鼓勵企業投入示範計劃,藉由示範廠商的實驗,協助不同類別產品訂定碳足跡計算規則,已有LED省電燈泡、可樂、影印紙等11項產品參與,未來希望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廠商投入。
郭秀玲說,騎車不戴安全帽易造成交通事故,吸煙易導致肺癌,這些問題都能看到具體損害,因此能立法管制;但二氧化碳排放的後遺症,有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見,想立法強制廠商配合碳足跡標示並不容易,所以“環署”希望從提升民眾意識著手。
她認為,當民眾能內化節能減碳概念,建立低碳消費習慣,甚至反過來要求產品須標示碳足跡,以消費者的需求來刺激廠商配合,才是推動碳足跡標示最有效的方法。
她表示,除部分認同環保趨勢、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外,大部分廠商都是因為有輸出需求,為配合境外對產品碳足跡標籤的要求,而投入碳足跡標示;只有透過民眾和通路的要求,才能影響更多的廠商響應碳標簽。
郭秀玲說,如同騎車戴安全帽的規定,剛開始大家也很不適應,久而久之就變成習慣;如果碳足跡能讓大家注意到走路、洗澡、吃飯等製造多少碳排放,相信對減碳會有大大的幫助。
為推動臺灣碳足跡標示制度,郭秀玲表示,未來會培訓碳足跡計算的專業人員和教材,協助企業推行產品碳標簽;同時透過教育倡導,讓民眾認識碳標簽的意義和使用方法;並與先進地方簽訂協議,互相認證碳足跡標籤,以便雙方進出口產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