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字號:
漳州:花果魚米之鄉著力發展對臺特色品牌農業

  時間:2007-10-11 12:57    來源:閩南日報     
 
 

    “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盡長春之意”。漳州農業聞名於世的歷史十分悠久,從古人的這兩句詩中就可以感受“花果魚米之鄉”的魅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漳州市突出發揮對臺農業和特色品牌優勢,堅持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全市農業產業化水準逐步邁上新的臺階。經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論證,在衡量農村經濟發展的13項指標中,漳州有12項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發揮農業優勢堅持以工業理唸經營農業
    
    漳州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越,發展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是福建省物產豐富的農業大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漳州接連實現在“山上”、“農田”和“海上”各造一個漳州的發展奇跡,農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外農產品大量涌入,使漳州農業一度面臨增產難增收的困境。由此,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到,只有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水準的提高,才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以工業理唸經營農業成為了漳州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大以來,漳州農業發展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特別是2006年,全市上下戰勝歷史罕見颱風暴雨襲擊的嚴重影響,較好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4億元,比2001年增長21.1%,年均增長3.9%;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農民造林的積極性,非公有製造林面積比例達到90%%,林業發展活力四射,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0%;

    ——畜牧業生產持續增長,飼養水準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漳浦黃牛”單批出口量全國第一;

    ——實現水產品產量近151萬噸,比2001年增加22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56家,會員數達到2.64萬人,帶動農戶14.5萬戶;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吸納80多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農民戶均增收2500元;

    擁有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21家,超過全省的1/4,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

    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500多家,涌現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

    數字也許是枯燥的,卻無不說明工業化理念下,農業產業化給漳州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帶來的可喜變化。通過5年來的快速發展,漳州已經具備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和條件。突出對臺合作提升現代化農業發展層次

    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自然氣候條件相似,同時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對臺優勢十分明顯。正是擁有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漳州與臺灣農業交流合作起步相對較早、基礎較好,是“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

    黨的十六大以來,漳州及時抓住兩岸民間交流日益密切的機遇,充分發揮漳臺兩地地緣相鄰、血緣相親、語言相同、習俗相近、農業環境相似的優勢,通過建立臺灣農業外移基地、臺灣農產品轉机基地、兩岸農業技術資訊交流中心等,持續擴大漳臺農業合作與交流,取得顯著的成效。漳臺農業合作從最初引進臺資興辦企業,向強化資金、品種、技術、市場、經營管理等方面轉變,農業投資由試探性轉入長期性,合作項目從單項零散引進向工貿農一體化和產業配套方面綜合拓展轉變,合作領域從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第一產業向農產品加工及旅遊休閒等二、三產業轉變,合作區域由沿海向內陸山區梯度推進的全面發展態勢。目前,全市已累計批辦農業臺資企業近千家,約佔全省的1/2、全國的1/10,成為全國農業利用臺資最多的設區市,成為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首選地和優勢最集中的地區。

    許多臺商也在兩岸互惠互利的農業交流與合作中捕捉到廣闊商機、嘗到巨大甜頭。臺商李瑞河1993年在漳州創辦天福集團後,企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擁有700多家直營連鎖店、5家茶葉及茶食品加工廠、2家茶博物院及全球第一所茶專業高校——天福茶學院,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遊于一體的世界最大的茶葉綜合企業。

    漳臺農業合作促進了漳州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粗放走向集約,提升了漳州農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品質和檔次,提高了漳州農業的競爭力和外向度,成為漳州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器。做優農業品牌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農業是漳州的優勢,走進漳州就像走進一處美麗的田園。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漳州農業以發展品牌農業為突破口,通過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示範區、落實一批與品牌相關的帶動項目、扶持一批影響力大的加工(種養、行銷)龍頭企業和具有一定實力的種養專業大戶、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不斷做大水產、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牧、花卉、茶葉等7大優勢產業規模,其中水果、水產、蔬菜3宗農產品每人平均擁有量居全國前列。與2001年相比,2006年漳州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071元,增長37.2%,年均增長6.5%。

    漳州各縣(市、區)積極發揮優勢,培育特色農業產業。革命的紅土地平和縣年產琯溪蜜柚50萬噸,佔全國四分之一,產品成功打入歐盟市場,實現福建省柑桔類產品進入歐盟市場零的突破,同時還擁有坂仔香蕉、白芽奇蘭茶等農業“名片”;“樹海竹洋”南靖縣,以生產“花中君子”蘭花和“南方人參”巴戟天而飲譽海內外;山區華安縣優質茶園面積達13.5萬畝,鐵觀音茶行銷網路遍佈全國,涌現出“二宜樓”、“哈龍峰”、“天宜”等一批知名茶葉品牌;“開漳聖地”雲霄縣把發展枇杷產業化生產經營,作為創立雲霄特色品牌農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主攻方向,大種“早鐘六號”枇杷,農民增產又增收;“中國蘆柑之鄉”長泰縣生產的“長泰蘆柑”有“柑中之冠”之美譽,以色、香、味三絕而蜚聲海內外,是全國優質水果;詔安縣擁有青梅加工業100多家,開發出話梅、青梅晶、調味梅、梅餅等幾十種系列產品,實現了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青梅生產、加工和主要出口基地;龍海市是全國最大楊梅生產區,產量達18000噸,產值近2億元,果農每人平均年增加收入2500—3000元;東山縣是“中國蘆筍之鄉”,大力開發生產蘆筍罐頭、蘆筍茶等一系列蘆筍加工產品,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薌城區是福建香蕉的主產區,天寶香蕉馳名中外……目前,全市“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優勢農業產業規模的不斷做大,為漳州農產品創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市已有11類、180個產品獲得“綠標”使用權,佔福建省的40%,天福、紫山、廚師、含羞草、琯溪蜜柚等一批農副食品和農產品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福建著名商標,優質農產品及加工製造出口產值佔全省的43%,漳州水仙花、漳州蘆柑、琯溪蜜柚和天寶香蕉等一批名牌農產品暢銷海內外,蘑菇、蘆筍出口量居全國第一位。漳州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花卉生產與集散中心、福建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對臺農業合作引進基地和出口創匯農業生產基地。(張志祥 通訊員 蘇啟明)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