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字號:
兩岸業界樂見三通之後農業交流合作新前景

  時間:2008-12-29 10:51    來源:Z--台灣網     
 
 

首屆“海峽兩岸農村科技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鐘寶華 攝)

  台灣網12月28日北京消息   27日,參加“海峽兩岸農村科技發展研討會”50余位兩岸農業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首北京,圍繞“三通”後兩岸現代農業發展的諸多層面行了研討,展望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新前景。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攜手共進 推動兩岸現代農業發展”,由科技部海峽兩岸科技交流中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臺灣經濟研究院、臺灣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主辦、中國農村科技雜誌社、臺經雜誌社共同承辦。科技部副部長曹建林、國臺辦經濟局局長徐莽等出席了研討會並致辭。

  曹建林說,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歷經20年的發展,互補特性日益凸顯,正逐步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發展模式。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世界經濟環境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使得兩岸經濟合作更為重要和迫切。他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理應互助雙贏,進一步拓展世界農產品市場,共同促進兩岸現代農業大發展。

  徐莽表示,在當前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情況下,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具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領域,研討會的舉辦,是促進兩岸農業合作的良機。

  大陸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惠及臺灣農民的政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兩岸農業交流。談到這一點,中華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傅鐵生就表示,實踐證明,兩岸加強農業交流合作,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期待,為兩岸同胞尤其是農民朋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農業交流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憑藉一杯豆漿起家的林炳生,是永和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研討會上,他介紹了自己的成功經驗並展望了未來的發展。

  林炳生回憶,二十幾年前,自己就開始在臺灣做很好的豆漿給消費者喝,但因為兩岸的隔離,大豆原料一直從美國進口,而無法用上大陸東北三省才有的優質大豆,引以為憾。“但現在終於實現了,而且隨著‘三通’時代的來臨,類似的眾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雖然“三通”基本實現用了三十年,但他堅信未來“三通”上路的三十年,兩岸將創造出無限商機。

  “面對國際市場,兩岸開展合作絕對會佔有優勢。”臺灣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副秘書長陳維民略帶遺憾的對記者表示,如果10多年前兩岸就已經實現了“三通”,也許這一次金融風暴,兩岸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不過他也樂觀期待:包括加強農業交流與合作在內,兩岸過去幾年已有但仍未實現的共識,“三通”基本實現後一定會加速完成。

  臺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李培芬也認為,目前是兩岸攜手促進農業交流與發展的好時機,將會為農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領域。“大陸已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兩岸深化合作,攜手應對國際市場,做更多富國利民的事,是兩岸民眾對於‘三通’時代的期待”。(記者 鐘寶華)

科技部副部長曹建林在研討會上致辭(鐘寶華 攝)


國臺辦經濟局局長徐莽在研討會上致辭(鐘寶華 攝)

中華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傅鐵生在研討會上致辭(鐘寶華 攝)

臺灣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副秘書長陳維民在研討會上做主旨演講(鐘寶華 攝)

永和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炳生在研討會上演講(鐘寶華 攝)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