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由國臺辦批准設立的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經過3年多的開發建設,現已規模初具,成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記者5日從福建省東山縣相關部門了解到,該縣全方位打造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目前已完成大澳國家中心漁港、東海岸保稅物流中心一期工程主體等的建設,並吸引了10余家水產品加工企業落戶於此;而以中心漁港為依託的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正加快建設。
地處福建南端的東山,與臺灣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41公里,近海漁場2.63平方公里,是大陸漁業百強縣、福建漁業十強縣,又是臺胞重要祖籍地、對臺小額貿易重要窗口。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獲批於此建設,佔地3000畝,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規劃建設大澳國家中心漁港、水產品綜合市場、水產品加工區和物流保稅中心四大部分,以及臺輪停泊及漁貨裝卸、水產品精深加工等八個功能區。
位於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內的東海岸保稅物流中心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今年7月一期主體工程投產,而且今年5月在臺灣高雄設立了辦事處,這是漳州企業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家辦事處。目前,該項目二期正在建設中。
隨著區內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更趨完善,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客商進駐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的水產品加工區。據介紹,水產品加工區目前已簽約企業10多家,其中已投產約10家,預計今年產值可達5.6億元人民幣,出口超3億美元。
東山對臺水產品貿易在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建設的推進中不斷增長。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東山口岸輸往臺灣水產品2.2億美元,較去年全年增長了30.49%,佔福建東山縣水產品出口值的39.78%;而今年1至10月,經對臺小額貿易進境活魚149批、388.2噸、102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4.4%、98.4%和116.9%。
隨著海峽兩岸ECFA的簽訂,臺灣已成為東山水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臺灣活魚從東山港登陸急劇增長。此間人士稱,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建成後,將成為集生產、加工、倉儲、運輸多功能,輻射閩、粵、浙、臺的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峽兩岸物流倉儲基地,力爭“十二五”實現東山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值達百億元人民幣以上。(記者 羅欽文 林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