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不斷夯實“大糧倉”保障糧食安全

時間:2010-12-10 09:34   來源:新華網

  “糧價穩、百價穩”,小小一粒米事關國計民生。“十一五”以來東北在加速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建設全國“大糧倉”,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攀上新臺階,為保障全國糧食安全和農副產品價格穩定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東北地區是全國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地區,肥沃的黑土地已成為國家可靠的大糧倉”,農業專家、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陶承光告訴記者。今年黑龍江、吉林克服罕見低溫多雨、洪澇等多種自然災害,奪得糧食大豐收,總產量超過795億公斤;遼寧實施的新增25億公斤糧食產能項目也取得重要進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和全面統計,今年東北及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到1678億公斤,比2009年增產139億公斤,增長13.4%,對於確保今年全國糧食總產超過5000億公斤起到重要作用。

  記者近日在東北農村採訪了解到,“十一五”以來,東北地區全面落實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加大糧食生產支援力度。佔全國耕地面積近十分之一的黑龍江省,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推進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全省糧食生產出現面積擴大、結構優化、總產增加的良好態勢,保持了全國商品糧第一大省地位。今年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2.14億畝,比上年增長2.7%,糧食總產連續7年獲得豐收。

  吉林省在國家惠農政策支援下,投資260億元實施增產百億斤商品糧產能工程,開展糧油高產基地創建、重大農業技術整合應用、耕作制度改革等增產增效措施,保持了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增長,特別是今年在抗洪救災的同時力保糧食生產,糧食產量比去年增產上百億斤。

  工業大省遼寧近年補齊了農業短腿,不僅解決了農產品自給問題,讓“東北虎出關搶購農副產品”現象一去不返,而且不斷強化稻米等品種的糧食生產,成為全國重要糧食產區。今年各級財政投入水稻工廠化育苗補貼資金2500萬元,安排上億元專項資金加大糧食作物新技術推廣。

  東北地區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近兩倍,是糧食調出量最大的地區,對穩定全國糧食市場意義重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依託“東北糧倉”,成功應對了幾次糧食市場風波。2003年“非典”期間,黑龍江墾區曾在短短一週內向北京供應2500萬公斤優質大米,一舉穩定了市場供應。

  有關專家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東北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能力仍然薄弱,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也面臨一系列挑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日益緊迫。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近期就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出臺政策,提出今後要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地,規劃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000億公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0%,耕地灌溉率達到30%,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

  東北地區幹部群眾對“東北糧倉”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說,目前黑龍江省糧食畝產與世界同緯度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果把全省中低產田全部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將使糧食生產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黑龍江省規劃5年後糧食生產能力達到千億斤,年調出商品糧300億公斤左右,建設更加穩固可靠的“大糧倉”。(記者 石慶偉、王曉明、范迎春)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