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價、房租、人員工資不斷上漲,開店成本急速提高,餐飲行業舉步維艱
以往餐飲企業的毛利普遍在60%以上,如今能做到55%已是“理想”
成都的大型品牌餐飲企業中,只有極少數擁有經營性房產,多數企業向銀行貸款難度大
2010年,成都市餐飲業零售總額已經突破320億元,但鍋碗飄香的背後,眾多餐飲企業的算盤卻打得未必如意。人力、原材料成本上漲,都令餐飲企業“舉步維艱”。就在上周,近30個省市餐飲行業協會負責人云整合都,聯名呼籲降低餐飲業營業稅、刷卡手續費。餐飲小微企業生存狀態到底怎麼樣?華西都市報記者日前走訪了成都餐飲界一探究竟。
樣本故事1
資金鏈緊張 10多年老招牌隨時可能關門
調查樣本:老成都公館菜面臨困境:資金缺口嚴重,無固定資產抵押貸款
老成都公館菜總經理劉英,最近幾天一直奔波在四處籌錢的路上。“科華店上個月營收60多萬,仍處於‘微虧’狀態。”劉英說,以往餐飲企業的毛利普遍在60%以上,如今能做到55%已是“理想”。
劉英算了一筆賬,目前科華店人力成本約13萬左右。“知名廚師月薪7000到1萬元也不稀奇;大堂經理5000元以上,服務員1500元以上還不一定能招到人。”原材料、房租的上升,也將餐飲利潤越攤越薄。餐企急需大量週轉資金,但卻難以籌措。
為什麼不向銀行貸款呢?“公司曾邀人對公館菜的品牌價值做過評估,市值約2000萬左右,但品牌會隨著經營的好壞貶值或增值,現在的貸款機構均無法評估,誰會向一個沒有固定資產的品牌借錢呢?”劉英說,為應付各種令人頭大的開銷,公司創始人將個人房產作為抵押從銀行貸了款。“要是遇到沒有房子的餐館老闆,或許自家10多年的餐飲品牌,眨眼之間就可能關門。”
樣本故事2
門檻低競爭激烈 “小微”們想要做大不容易
調查樣本:成都“宣兔頭”餐飲面臨困境:門檻低,想轉型又缺乏資金
“物價高,招工難。這生意,不是因為品牌,真不想做了。”成都“宣兔頭”也同樣面臨資金問題。說起困難,“宣兔頭”創始人宣貴瓊直搖頭。“一到淡季,完全是入不敷出。我開店十年物價漲了多少,可菜價不敢漲一倍吧。”
她說,“宣兔頭”也曾尋求轉型,推出肉乾等新品種,發展區域加盟商等,可對小微企業來說,這只是杯水車薪。籌劃中的“宣兔頭熟食品加工廠”項目因資金問題已擱淺兩年多。“也跑過一些融資機構,可畢竟我們沒有可抵押資產。”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成都鋼管廠宿舍附近冷啖杯店老闆袁莉身上。2009年,成都姑娘袁莉和姐姐合夥,開起了冷啖杯餐飲店。趕上世界盃期間,不到六萬元的投入很快收回了。
然而,正當袁莉準備擴大規模時,眾多“對手”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果不能在短時間打響名號並迅速佔領市場,很容易就會被其他品牌店取代。”
行業協會點評
貸款難餐飲“小微”最頭痛
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執行秘書長袁小然介紹,目前在成都中心城區,註冊登記的餐飲門店超過1.1萬家。其中,營業面積200平方米以下的小微餐飲門店比重在7成左右。
“最大問題是貸款難、用工難、經營場所選址難,不過第一難還屬貸款。”說起成都小微餐飲企業發展的困難,袁小然用“夾縫中求生存”來形容,“可以說是基本處於微利經營或者說保本經營”。
袁小然表示,生產經營成本過高,同質化競爭壓力大,產品附加值不高,而進一步品牌發展、擴大經營規模發展等,都讓小微餐飲企業不斷需要資金支援。
然而,成都市大型品牌餐飲企業中,只有極少數擁有經營性房產,大部分餐企都是租賃式經營。“如果要擴大經營,向銀行申請貸款,難度非常大。”她說,目前成都市雖有相關扶持政策,但均針對大型餐飲企業產業化發展和省外開店居多。(華西都市報記者 王曉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