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華人納斯達克" 專家稱臺IT業有潛質

時間:2011-07-22 10:09   來源:東南網

  本月中旬,在臺北舉行的第二屆兩岸競爭力論壇上,兩岸專家透露了一個新資訊:臺灣股市應當成為、並有條件成為華人經濟圈的“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交易所位於美國華爾街,是全球最著名的高成長性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平臺。臺灣股市欲打造成為華人“納斯達克”,底氣從何而來,途徑如何選擇?

  優勢 高科技產業鏈完整

  股市的基礎是整體經濟面,經濟面呈現何種特色,股市也會體現出何種特色。例如香港地產、金融發達,所以香港股市的地產、金融股力量強大;大陸國企、能源企業實力強悍,所以大陸股市的國企股、能源股引領風騷;而臺灣高科技企業令人稱羨,所以臺灣股市四成以上股票是以半導體、電腦及其周邊設備為代表的電子股。

  臺灣華南金控總經理劉茂賢表示,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扮演了重要角色,尤以IT產業為主,擁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成為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臺大經濟係教授林建甫介紹,臺灣產業亮點包括資訊、通訊、光電等,高科技產業聚落完整,科技類股成交比重最大,代表股民對科技業者的關注度高;同時,臺灣對科技業了解較深,容易給優質科技業較高評價,未來科技業在臺融資成功的幾率較高,這是吸引科技業前往臺股的兩大誘因。

  學者們建議,臺灣可利用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上的突出地位,打造成為華人高科技企業最重要的融資平臺,成為華人經濟圈的“納斯達克”。

  時機 大中華經濟圈正在形成

  臺股要想成為華人世界的“納斯達克”,必須依賴於華人經濟圈的形成,因為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業,其本質是增強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動性,只有華人經濟圈形成了,才有需要服務華人經濟圈的統一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重要載體就是股市。

  臺大經濟係教授劉碧珍稱,當前兩岸三地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一成,人口約佔世界兩成,特別是在全球金融風暴過後,更凸顯出大中華經濟圈在全球經濟版圖上的位置,它對全球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劉茂賢總經理認為,為滿足大中華經濟圈龐大的金融需求,兩岸三地股市應整合彼此資源,分工合作,共同構建大中華資本市場。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將活躍在兩岸三地間的大量不知投向何處的遊資,充分導入到兩岸三地企業中,一來減少通貨膨脹風險,二來加速區域內產業升級。

  路徑 三地股市分進合擊

  資本市場也稱證券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就目前兩岸三地資本市場而言,大頭是股票市場。去年僅大陸的滬市和深市,其上市公司市值分別達到近3萬億美元和1.3萬億美元,同年臺股的股票市值為8300億美元,港股市值為2.8萬億美元。三地股市怎樣利用如此龐大的籌資平臺,如何發揮各自特色,優勢互補,是大中華資本市場能否雄視全球的關鍵。

  廈大經濟學院教授黃梅波分析了各自優勢。她介紹,大陸股市的優勢是資源和市場,上市公司資源異常豐富,以內需型和大型國企為主;臺股的優勢是產品種類豐富,股票換手率高,產業特點是以電子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港股的優勢則是國際化程度高、透明度高,資金出入自由,以金融、地產業股票為主。

  劉茂賢總經理建議,未來兩岸三地股市分工,臺灣可主攻高科技,打造成華人圈的 “納斯達克”;大陸可重點發展大型企業、能源企業融資平臺;香港則致力向金融、地產方向發展。如此,大中華經濟圈便有望打造成一條可媲美紐約華爾街的東方 “華爾街”,而臺股是這條“華爾街”上的“納斯達克”。

  瓶頸 金融宏觀監管缺失

  黃梅波教授稱,要想整合兩岸三地股市資源,面臨一系列制度構建、基礎建設的問題,例如三地貨幣清算機制、三地電腦結算網路,以及統一資訊披露制度、統一會計稅收框架等。

  目前三地金融合作已經有了“兩兩合作”基礎,即大陸和香港的合作、臺灣和香港的合作,以及大陸和臺灣的合作,在這三組合作中,大陸和臺灣的合作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的阻礙,成為三地股市資源整合的“軟肋”。因此,兩岸金融合作實質性的突破,成為三地股市分工合作的關鍵。

  廈大校長助理莊宗明表示,兩岸金融監管機構至今未能進行正式的監管合作,雖然簽了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提供了金融合作監管的制度基礎,但它只是一個指導性原則,需要具體配套措施落實,接下來迫切需要建立兩岸宏觀、微觀層面的金融監管合作體系。

  莊宗明介紹,國際《巴塞爾協議》關注微觀面的金融監管,兩岸微觀監管可遵照執行,難點是如何建立宏觀審慎監管的合作體系,這是兩岸金融監管合作面臨的當務之急。他建議,可在MOU基礎上,成立 “兩岸金融合作委員會”,這是超越兩岸金融監管部門的區域監管機構,由雙方分派專業人員進駐,進行系統性風險監管和跨境金融業務的監管。(《海峽導報》 記者 蘭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