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2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臺消費者保護組織日前針對市售食品的含鋁量調查,發現有兩成食品含鋁量超標,其中海帶類超標14倍。消保會會請主管機關衛生部門將膳食攝入鋁的暴露風險納入研究計劃,研訂食品含鋁量限制標準,並在3個月後進行檢驗追蹤改善,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
根據研究,食用含鋁量過高的食品,會對動物的生殖系統和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造成影響,一直是醫學界難以去除的疑慮,加上主管機關衛生部門還沒有針對食品含鋁量限制相關標準,造成食品安全出現漏洞。
消保會日前在大臺北地區的超商、量販店、超市及糕餅店抽樣92件食品,包括海帶、糕餅、粉絲(冬粉)、饅頭、米果等5大類食品,依據海外標準及學者專家建議,以食品含鋁量在100PPM為標準判定,發現有22件食品超標、44件介於1∼100PPM之間,只有28件小于1PPM。
這次調查結果也發現,以海帶類產品含鋁量最高,含鋁量最高為1441.61PPM,最低也有258.62PPM,且9件產品均高於100PPM,其他像是糕點類產品有一件也被驗出高達608.02PPM,其中有6件超過100PPM。
調查結果出爐後,消保會派員訪視、約談業者,發現食用鋁含量過高的原因,主要是該種食品添加物,例如明礬、含鋁膨松劑,可讓食品膨脹、延長保存期間、收水或富有彈性等功效,對產品售價、外觀及口感有加分效益,但也有可能造成消費者健康損害。
消保會也表示,除了海帶類產品之外,發現其他類產品含鋁量有高有低,且差距頗大,有的低於1PPM或是“無法驗出”,顯示業者有改善可能,因此會請衛生部門儘速研議訂定食用鋁含量限制標準,在此之前也會以行政指導方式,要求業者改善,並在3個月以後進行檢驗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