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環渤海”漸漸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臺商大陸投資的又一方熱土。
臺北市臺滬交流協會十八日在臺北召開會員大會,除了改選監理事,並選出新任理事長外,更邀請到大連花園口經濟區管委會書記董呈發到現場,介紹臺商北上大陸投資在交通、服務等方面優勢,誘人的條件,博得在場臺商熱烈掌聲。
臺北市臺滬交流協會成立於二00一年,至今曆時八年,其第一屆與第二屆理事長為新黨黨主席郁慕明。從早期協助臺商尋找大陸商機,到現在幫助臺商解決戶口、稅收等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問題,臺北市臺滬交流協會秘書長李蜀岡笑稱“事情越做越細了”。
作為兩岸經貿交流“先行軍”,李蜀岡已在上海金山擁有了四家工廠,但近年來他卻漸漸發覺,長三角日益飽和的市場已不足以滿足臺商擴大生產的需要,“過去,很多臺商從珠三角轉到了長三角,如今開始向‘環渤海’蔓延了。”
李蜀岡進一步解釋道,過去二十年,臺商在大陸大都從事來料加工生產,他們中的很多人忽略了大陸本地市場需求。在世界經濟不景氣之時,臺商急欲尋找事業“第二春”,轉而大陸內銷市場的開拓,但如今長三角地區日愈上漲的土地、人力成本已讓很多臺商難以負擔,他們勢必要尋找到更為優惠的城市。他堅稱:“轉移不是不喜歡上海,選擇‘環渤海’是因為它更合適。”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臺北市臺滬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馬鎮方。已然八十七歲高齡的老先生說起大陸投資思路異常清晰,“我樂見臺商赴‘環渤海’投資,我希望看到他們的成功,因為這基於兩岸都是互利的”。
馬鎮方說,臺北市臺滬交流協會為當初臺商赴上海投資提供的諮詢服務,為臺商決定投資方向、對象及規模都具有決定性影響。如今,鼓勵臺商向東北發展,從廣義上講,並不失其經貿投資交流的意義。他說,當初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臺灣的資金、人才、技術與當地提供的優惠政策很好地結合,雙方之間就是互利的。在東北,同樣會出現很多商機,希望當地政府能提供有利條件鼓勵臺商投資,只要好好把握,臺商一樣能夠很好地立足,“當年臺商從臺北出發到上海,現在他們要‘再出發’赴東北”。(記者 李佳佳 黃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