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部分中國在北美的上市企業涉嫌嚴重的資訊披露和審計造假問題,2011年上半年,以“渾水”“香櫞研究”等為代表的海外對衝基金開始大規模做空中國概念股,這批以做空中概股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對衝基金被戲稱為“空軍”,遭其“精確打擊”的中國概念股不是股價大跌,就是停牌或陷入漫長的訴訟當中。
誠信危機的爆發使中國赴美上市公司漸漸陷入尷尬境地,也讓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者眼中的信譽度大減。海外上市並非一場圈錢的遊戲。面對“空軍”的獵殺,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也從高歌猛進轉向思考反省的新階段。
“跑路”跑出的資金黑洞
2011年4月,繼江南皮革董事長黃鶴、三旗集團陳福財跑路之後,由於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等原因,溫州老闆的“跑路”情況愈演愈烈,並在8、9月進入“高峰”。
因為市場變化,溫州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困境,許多企業凈利潤僅僅維持在3%至5%之間。許多老闆尋求賺錢更快、資金週轉更快的投資。投資開始在此時演變成為投機。於是,溫州資本左衝右突,以實業起家的溫州人開始迷失在各類“炒團”中,對高息民間借貸的倚重越來越強,從而埋下了債務危機的伏筆。
“跑路”的背後是民間借貸資金鏈的斷裂,而深究其原因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所存在的痼疾。
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在逐漸走高的成本壓力面前越來越不受資本的青睞,投資渠道的狹小使得民間的資金無處可去,高風險、高回報的民間借貸成為最吸引人的“投資”領域。而民營經濟在正規信貸渠道上的弱勢地位,使其對民間借貸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可見,“跑路”跑出的不僅是溫州一地的特色,更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多重矛盾的集中體現和爆發。(記者 羅宇凡、華曄迪、袁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