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大家手筆)
嚴書翰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既是重大的政治論斷,又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從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兩個方面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社會生產看,我國已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而言,經過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5年的全面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大幅度提升,經濟總量己穩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和穩定器。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告別了供給不足的時代。從社會需要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具體而言,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當今中國已經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僅從家庭消費看,已從原先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這“三轉一響”,經過幾次升級換代,發展為今天的住房、汽車、旅遊等消費。當前,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因此,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從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維度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據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正確論斷。可以說,這個論斷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立論依據,是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理論支撐。但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了,再堅持原來的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已經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發生明顯變化的實際。黨的十九大報告及時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準確判斷。這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必然結論,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精神風貌。
從辯證思維角度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只有堅持辯證思維,才能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在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同時,深刻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裡的關鍵是要辯證認識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全面概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指出我國發展還存在七個方面的困難和挑戰。客觀看,在社會生產力方面,我國仍然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後的生產力,生產力的佈局也還不均衡。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發展水準差距還很明顯,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比較落後。在收入分配方面,收入差距仍然明顯,農村脫貧攻堅任務還很重,城市也還有不少困難群眾。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只有堅持以辯證思維來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才能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必須從全局高度和長遠發展出發堅持這個重大政治論斷,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