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品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03-22 16:08: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習近平主席3月2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體現出中國願通過國家之努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把中國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緊密聯繫在一起。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是中華文明的世界哲學,也是當今世界所需補充的思想能量。“世界”這個詞,從中文看,“世”表示“人間與時間”,“界”表示“空間”,合起來就是“人類生活的時空”。而在西文中,追溯今天的“world”一詞本義,則源於古代日耳曼語的“人世”。可見,無論東西,“世界”都自帶“人類命運”之意,所不同的是,西方的“world”較為側重“世”,而中華文明的“世界”在重視“世”的同時,考慮了“界”,即人類活動的展開空間。上升到價值觀層面看,“天下為公”之於世界,強調了“公”在人類生活時空的擴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看,今天的世界與全球化這條“來時路”密不可分,但來時所乘“交通工具”已動力不足,難以前行,要找到新的動力和前進方向,就需要新的合作方式和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秉著“天下為公”理念為世界前行提供的新方案。

  人類生活的時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資訊鏈路的升級歷程,就是一部世界日益縮小為“地球村”、人類之間命運聯繫日益緊密的歷史。這部歷史中,人類合作的模式也日趨多樣、複雜,而在當今,又面臨著諸多方面需要升級合作模式的壓力。按照“天、地、人”為“三才”的中國哲學思想,世界維度的人類合作中因事治理、因地治理、因人治理可分別稱為“天和”、“地和”、“人和”——其中“事”在中國哲學中最重“天時”,故因事治理可稱為“天和”。

  從“天和”來看,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一系列國際機構,從不同領域承載了全球化的各類事項,但它們也有著明顯的局限性:治理資源太依賴於人口只佔全球約10%的發達國家。隨著“天時”變化,這些局限性日漸顯露,其中一個典型事例即亞太地區每年所需開發融資約8000億美元,但傳統國際開發投資機構只能提供約200億美元。這是由於它們主要從發達國家融資,而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壓力卻越來越大,援外能力日益萎縮。面對此類局面,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國際金融機構,為世界注入了新能量。

  從“地和”來看,傳統類型的區域合作機制,無論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這樣成型的,還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樣新設立的,都沒有脫離“相鄰地域形成組合”模式,由此特徵又衍生出這類機制內部存在成員間有主有從、“小圈子決策”等特徵。而中國所倡導、參與的一系列新型國際合作機制,如“一帶一路”、“金磚”、“上合”等,都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跳出了“相鄰地域”模式,不設準入門檻,按照共商共建共用的方式平等合作,為世界建立了新的市場網路,開闢了長遠發展的新空間。

  從“人和”來看,中國不搞“價值觀外交”、不搞制度輸出,而是主張文明交流互鑒、倡導民心相通。通過一系列主場外交、元首外交,中國編織聯結世界的“人和”網路,為世界提供搭乘中國發展“高速列車”的機會,也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所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品質發展成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核心目標。而世界也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人類共同生活在命運共同體中,全球化需要新的動力和方向,中國正在以共同發展觀高品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