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新特點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了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意識形態;思潮;蔓延;意識形態領域
作者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了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同時,我們與錯誤思潮展開鬥爭,深入、持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有效地阻止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但歷史虛無主義並未偃旗息鼓,而是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變換傳播方式。因此,必須深入剖析其傳播蔓延的新特點,從而更有力地批判歷史虛無主義。
傳播蔓延新特點
第一,抓住特定的時間節點傳播。在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時間節點,社會各界包括媒體會組織一些追憶、緬懷等活動,學術界也有相關研討活動,社會大眾也會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借助於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集中討論相關事件、人物,製造聲勢。如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歷史虛無主義借這一時間節點對抗戰進行非客觀的評價,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否定蘇聯對於中國抗戰的支援;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表現則誇大其詞,過分美化美國對中國的支援。又如,20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網上出現了一批質疑、否定十月革命的文章,有的是轉發過去的文章,有的是推送的新文章。這些文章否定十月革命發生的必然性,進而指出中國受十月革命影響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是錯誤的。這些觀點無疑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典型表現。
第二,依託文學影視作品傳播蔓延。歷史虛無主義相比其他錯誤思潮,最明顯的不同是在內容上關聯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用文藝的手法營造相關的情節、情景,並配以生動的形象和吸引人的文字呈現出來。事實上,近些年以文藝作品或隱或顯地表達訴求,一直是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蔓延的重要方式。面對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的現實,歷史虛無主義更多地通過文藝作品顯示自身的存在和影響,這種現象尤其值得我們警惕。這些文藝作品都屬於歷史題材,然而無論是在內容、主題,還是情節、敘事乃至畫面、色彩等方面,都存在著特定的意識形態隱喻或指向,其出版、上映後引來不少爭議。歷史虛無主義借網上討論之機販賣自己的觀點,公開質疑一些已有定論的歷史事件,批評黨的政策的正確性,將國史描述為扭曲人性、愚弄大眾的歷史。這些作品對大眾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認識中國共產黨及其歷史貢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三,用學術研究進行包裝。利用學術研究進行包裝,是歷史虛無主義頻繁使用的手段。雖然大多數研究者堅持正確學術導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有了更深的認識,並在學術領域與其展開鬥爭,但仍有一些人由於受到西方話語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學術研究的價值導向發生了偏移。當前,一些人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更為隱蔽、精緻的學術外衣包裝自己的政治觀點。如在2017年,有微信公眾號推出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介紹西方和俄羅斯批判十月革命的小說、回憶錄和學術著作,其傳播對象主要針對知識分子群體。這些文章貌似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專業性,但其否定十月革命、批判布爾什維克的態度十分明顯,其深層指向是否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
第四,利用網路平臺進行傳播。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各種自媒體的興起,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的快速、即時、交互等特點,日益突破固定的知識圈層向大眾擴散。在論壇、專欄、部落格、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客戶端中,歷史虛無主義者直接或隱晦地表達相關觀點,也有宣泄、惡搞等類型的文章,如惡搞《黃河大合唱》、惡搞雷鋒和邱少雲等事件。這些惡搞、評論呈現出碎片化和零散性的特徵,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蔓延並影響大眾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
總體來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日益體現出學術化轉向和日常生活化轉向。這兩種轉向使其特定的政治意圖越來越隱蔽化,給我們的分析研判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們需要密切跟蹤和分析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新特點,並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其蔓延。
有效應對之策
首先,從思想認識上看,要進一步區分政治原則問題與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歷史虛無主義常常打出“學術研究”“學術創新”“文藝創作自由”等旗號,掩飾其政治意圖,造成“無關政治”“無關意識形態”的假像,給人們帶來很大迷惑性。我們要結合其網路傳播的新特點,認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其進行甄別。特別是當歷史虛無主義與學術研究等問題糾纏在一起時,我們要確立科學的分辨標準,歸納總結一些規律和方法,不要把一般的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
其次,從現實情況看,要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新聞、教育以及網際網路管理等諸多領域採取紮實有效的舉措,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意識形態工作呈現良好態勢。但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當前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交鋒日益頻繁的狀況,各級黨政機關應當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結合各行各業不同情況把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決策部署,始終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要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分析研判,守好各個意識形態陣地,敢於勇於批評錯誤思潮;要建立健全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強化監督檢查,對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嚴重錯誤傾向等重大問題,造成不良影響的,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再次,從學科特點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歷史認識的主客體在時空上是分離的,歷史客體往往不可重復,主體對歷史的認識不可能返回曆史場景去檢驗。這無疑為判斷歷史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帶來難度,也對科學認識歷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實際上,專業的歷史研究者未必都能達到這一要求,非專業的幹部群眾由於歷史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在樹立唯物史觀和掌握歷史知識方面也存在諸多不足。因此,不少人難以清醒認識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種觀點、論調,更遑論從理論上說明它、戰勝它了。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借此大做文章,或是以歷史認識具有主觀性為由,否定歷史認識具有科學性;或是根據特定的需要,以所謂“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方法”顛覆已有的結論。因此,我們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盡可能充分地佔有文獻資料,深入分析各種史料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必要的總結、歸納和提煉,把歷史結論建立在準確的史料支撐和細緻的研究分析之上,實現事實敘述和價值評價的辯證統一。
最後,從社會角度看,要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社會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一是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利用中國的歷史事件做文章,通過網際網路和學術交流活動醞釀和激發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蔓延;二是國內一些人有意無意地為各種與主流意識形態對立的觀點提供空間,篩選資訊、設置議題、混淆視聽;三是中國民間自古就有茶余飯後談古說今的習俗,一些人對歷史有追新獵奇、添油加醋的興趣,熱衷於傳播“野史”。社會上存在借評說歷史特別是歷史人物“找點樂子”的心理,客觀上為其傳播蔓延提供了便利,使歷史虛無主義的“消解權威”“去中心化”的後現代內容有了市場。因此,我們要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蔓延的社會土壤,在網路等領域積極壯大主流意識形態的聲音。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唯物史觀和黨史國史教育,用歷史真實來駁斥歷史虛無主義,使更多的人認識其實質和危害。
(作者係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