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形勢下經濟工作要處理好五大關係

2019-03-31 18:31:00
來源:紅旗文稿
字號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前景。當前,我國國內經濟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動力已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外需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和擴大內需。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也發生顯著變化,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依然低迷,發達經濟體經濟結構正進行深度調整,新一輪工業革命已初顯端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在新的形勢下,做好經濟工作,需要處理好以下五大關係。

  處理好宏觀調控與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的關係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的根本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是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平衡發展和克服市場經濟自身所固有弊端的重要手段。微觀市場主體保持創新活力、生產活力、經營活力,是確保我國經濟具有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基礎。宏觀調控的效果必須通過微觀市場主體才能發揮出來,宏觀調控的手段必須圍繞增加微觀市場主體活力來選擇,宏觀調控的力度要及時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我們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宏觀政策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的經營運作成本;實施鬆緊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創新型企業、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結構性政策要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成長;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為企業用工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處理好擴大國內市場與開拓國外市場的關係是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條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社會生產力已獲得巨大發展,市場規模的大小已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不斷開拓穩定的國外市場已成為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4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已大幅提高,消費需求的層次、品質已有顯著提升。我國消費結構經歷了從數量型向品質型的轉變、從物質型向精神型的轉變、從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居民的食品越來越講究營養和綠色、服裝越來越追求個性和時尚、耐用品日趨高檔化和多功能化、住宅越來越注重格調和舒適,對旅遊、休閒、娛樂、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需求越來越多,在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我們要提高產品品質,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發展,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品位、更有品調。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助推中國創造走出國門,不斷擴大中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世界各國的聯繫日益緊密,我們只有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使我國經濟更有競爭力和更具活力。

  處理好提高經濟品質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係是解決我國經濟運作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們需要進行一場從理念、目標、制度到操作層面的全方位品質變革。我們不僅要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而且要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不僅要提高生活方式的品質,而且要提高生產方式的品質;不僅要提高物質產品的品質,而且要提高精神產品的品質。而要進行品質變革,重點要從供給側入手,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率。只有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不動搖,經濟結構才能優化,增長動力才能升級,發展方式才能提升,整個經濟的品質才能得到提高。我國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增強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消耗的能源、資源更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更加優質。我們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要不斷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不斷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不斷提升產業鏈水準,不斷暢通國民經濟迴圈,使國民經濟運作的品質更高,經濟增長的速度更快。

  處理好整個製造業升級與打造新產業動能的關係是打造我國經濟增長極的先決條件。製造業是發展國家經濟、保障國家安全、改善社會民生的重要基石。進入21世紀後,以智慧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物聯網應用為標誌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把人類帶入個性化、網路化、智慧化的生產時代,而這將徹底顛覆傳統製造業的生產方式。我國必須牢牢把握此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穩步推進製造業發展戰略,加快製造業資訊化、智慧化改造升級,使我國早日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飛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智造中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優先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為整個製造業的全面升級打好基礎。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重點培育一些新興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例如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產業。

  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與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關係是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內在要求。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根本動力,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外部條件。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同樣,開放的大門也只會越開越大。在新形勢下,我們要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們也要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強化監管和服務能力,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要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智慧財產權。要擴大進出口貿易,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要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使沿線國家實現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開拓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大變局中,中國必須立足自身,解決好經濟發展中的活力問題、市場問題、品質問題、動力問題、體制問題,增強中國經濟抗擊風險的耐力、韌力、定力。只有這樣,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才會不斷壯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才會不斷推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