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勢交匯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習近平:《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從世界歷史潮流看,中華民族的民族史匯入世界歷史潮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匯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匯入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在這種歷史大勢交匯中,我們才能更深入地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
中華民族史匯入世界歷史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人類歷史的發展,宛若奔騰不息的江河,始於無數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涓涓細流、淙淙溪流、汩汩泉流,繼而匯成若干的大江大河,形成波瀾壯闊、滾滾向前的萬千氣象,最後一瀉千里、奔騰入海,開拓出無比壯麗的新天地。在匯成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免會出現分流、逆流甚至斷流的現象,但歷史的大趨勢、大潮流始終浩浩蕩蕩、不可阻擋。人類歷史的客觀規律,就深藏在這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中。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並奠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人類歷史由地域史、民族史向人類史、世界歷史轉化,就是這一規律的表現。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並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於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繫,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係的越益發展而越益成為人類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頁)生產力不斷提高、完善的要求,促使其日益社會化、世界化。打破各民族基於地域和交往隔閡的原始封閉狀態,促使其匯入世界歷史便成為不可阻擋的客觀趨勢。
具有五千年綿延不斷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自然遵循歷史發展的這一客觀規律。儘管自戰國時期以後,我國進入了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並在歐洲近代以後逐漸從世界先進行列落伍,但在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促進下,和各國的交往還是在不斷擴大,民族史也正在逐步成為世界歷史。“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頁)但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斷了中國歷史的正常進程。我國是被西方資本主義裹挾進“世界歷史”的,它對於我們並不意味著生產力和交往的擴大,而是能否“保國”“保種”的嚴重現實挑戰。
根本原因在於,最先打破地域隔閡,向世界歷史發展的力量是資本主義。資本無條件任性逐利的本性,使得資本成為第一種真正的世界性力量。它不但向一切非資本主義經濟領域滲透,消解了傳統的小農經濟,而且向一切非資本主義民族區域滲透,建立起世界性經濟。起初,資本的著力點是拓展統一的、具有無限容量的世界市場,通過傾銷商品,把一切國家的經濟活動都捲進了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真正的拓展來自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結合的金融資本的統治。“集中所有的資本和貨幣收入,把成千上萬分散的經濟變成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本主義經濟,並進而變成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4頁)
資本的全球性擴張,不是人類平等交往的擴大,而是以攫取超額剩餘價值為追求的剝削關係的全球化,其結果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全球殖民化。帝國主義宗主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時代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外的一個基本矛盾。中國被裹挾進的“世界歷史”,正是世界矛盾激烈衝突的漩渦,中華民族陷入了災難深重的深淵。
鴉片戰爭的炮火,打醒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喚醒了他們追求真理的學習意識。“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但是,“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規模空前。但是,“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0頁)原因何在?孫中山先生一語道破:“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頁)然而,民眾何以“喚起”?“平等待我之民族”何在?中山先生也未能解決。
實際上,資本主義雖然是一種世界歷史的存在,但它卻是以撕裂社會、撕裂世界的野蠻方式譜寫世界歷史的。現代無產階級則是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鍛造出的與資本相對立的一個世界歷史力量。“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頁)共產主義開創了通過消滅階級、消滅剝削以促進共同富裕的方式實現民族解放和人的解放的世界歷史,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復興就這樣匯入了這一世界歷史進程。
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匯入世界歷史,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一部分,由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之所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因為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由此而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結合”是一個雙向性的“發現”過程,即不斷發現馬克思主義中的中國元素和不斷發現中國現實歷史中的世界元素。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就沒有這樣寬闊而精深的眼界;沒有立足國情的實踐創新,就不可能在看似無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正是通過這種“結合”,才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才使一度嚴重落伍的中國得以重新進入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大踏步邁向實現其偉大復興的雄偉歷程。
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可以看到這種雙向性“發現”的特徵:第一,發現中國工人階級,它是中國具體歷史階段的世界性因素,既有各國工人階級的一般特點,又具有中國特有的性質和組成;第二,發現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它是兩大革命類型轉換的結合點,雖然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對象等仍屬於民主革命範疇,但革命的領導力量已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這就決定了它屬於新興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其前途是社會主義。第三,發現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它既體現了現代歷史條件下城市的中心地位,又體現了中國具體歷史發展的水準。第四,發現了確保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它既反映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要求,也反映了中國革命實際的特殊要求。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認識和解決中國問題,把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在理論、實踐和歷史中交匯的軌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正是沿著這一軌跡,才使被長期壓抑的具有幾千年文明底蘊的民族活力如火山爆發般地迸發出來,實現了孫中山先生未能實現的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的遺願,團結一致地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創新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世界歷史轉變,不僅造就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支世界歷史性力量,而且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現代化道路。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現代化就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打破地域和民族的隔閡,通過人的全面社會交往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是,由於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第一種社會形式,歐美是全球首先擁有發達生產力的區域,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率先進入現代化的模式,因而“現代化就是西方化”一度被捧為金科玉律。西方意識形態製造的一個神話,就是把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價值觀捆綁在一起,把私有制、多黨制以及個人主義價值觀視為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把西化之路鼓吹為“普世價值”之路。
其實,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不公平、不可持續的現代化。資本主義曾以令人吃驚的魔力呼喚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然而,“資本的發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為生產的界限,從而也越是成為消費的界限,至於使資本成為生產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談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頁)資本主義的巨大力量來自其永不停息的擴張,把一切地域和歷史要素捲入自身的發展,從而真正開創了世界歷史。但是,“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限制,這些限制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同上書,第390—391頁)這是因為,資本的活力在於剩餘價值的生產,為了獲取超額利潤和更多的剩餘價值,它必須一方面不斷地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盡可能壓縮生產成本,尤其是擠壓可變資本。通過自殺的方式激發自身活力正是資本的對抗本性。
這樣,資本在其發展中,必然遇到兩個自身製造、因而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一是資本的發展需要無限廣大的市場,需要不斷擴大的需求,然而它對於剩餘價值的無度攫取又必然造成市場的不斷萎縮。資本主義發展數百年始終無法解決的“兩極分化”,就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另一是資本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來支援,而技術創新的基礎在於高素質(包括人文素質)的人,而資本的主導性邏輯恰恰使人物化,資本家成為人格化的資本,勞動者遭受物役化,拜物教作為生存方式,等等,使人的異化問題日益嚴重。資本在摧毀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摧毀了自身發展的創新基礎。因此,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片面的、丟棄根本的現代化。
顯然,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並不是真正的現代化,而是為了一己之利而捆綁別國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擴張極大地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歷史條件的重大差異,也形成了不發達國家對於發達國家的依附格局。能否依據國情選擇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不僅是經濟發展問題,還是一個民族能否真正獨立自主的關鍵。“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頁)
走出適合本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不能盲人摸象,也不能孤芳自賞,而是要站在理論制高點和道義制高點上高瞻遠矚,以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為鑒,以歷史潮流為據,以造福于本國和世界人民為旨歸去不斷開創。從以資本逐利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從以兩極分化為動力到以共同發展為激勵,從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等。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必須要走出適合本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才會有著光明的前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性就在於資本主義現代化行不通。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後,對於後發展國家,尤其如中國這樣的後發展大國,由於一些初始條件(如具有國內嚴重的階級分化和對抗向國外轉移的空間,擁有還能承受瘋狂逐利的掠奪性開發的生態環境,還沒有形成穩固的勢力範圍和依附關係,沒有形成世界範圍“核心—邊緣”的二極結構等,因而還留有某些自發競爭的餘地)的喪失,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自發地走向現代化已無可能。從實踐上看,後發展國家之所以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格局中步履維艱,就是因為落後和受控使得資本主義國家所經受過的歷時性矛盾擠壓成共時性矛盾,因此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各種惡果疊加顯現,向現代發達國家躍升的機遇寥寥、希望渺茫。
因此,中國現代化之路只能是在社會自覺力量的領導下,先取得政治獨立和民族解放,繼而取得經濟獨立和國家發展,再借此參與國際競爭,全面走向世界,實現現代化目標。在這一過程貫穿始終、起領導核心作用的自覺社會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正是人類歷史活動走向自覺成為可能,才誕生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從而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活動空間。努力認識和掌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並加以自覺利用,形成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歷史和理論前提。“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是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就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頁)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創,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強必霸”的邏輯和後發展國家必然淪為西方附庸的怪圈,使根本區別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展示出無比光明的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積極融入世界發展中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不僅顯示了自身的強大生命力,而且也產生了日益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一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同上書,第482頁)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流砥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的世界歷史呈現出極其複雜的局面。人們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深刻感受到,這是一個讓人充滿了期待的快速變動時代,卻也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時代。和平合作、改革創新、開放融通的潮流強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互利共贏深得人心,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不斷抬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思維”依然盛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駕馭和應對這一複雜世界歷史局面的唯一選擇,就是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身處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各國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已然形成。這是我們今天解決發展問題的出發點。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僅靠一國之力無法解決發展問題。在存在著統一的世界市場的情況下,市場對於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不是在一國之內,而是在世界範圍內完成的;世界市場的需求是每一個國家發展的持久動力,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長期萎縮,經濟一直低迷,一個國家很難獨善其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力、資金和人才的流動、調整和佈局都是全球性的,在一國範圍內無法實現生產力、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合理佈局;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浪潮席捲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孤立地單獨面對和駕馭新科技革命。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僅靠一國之力無法應對全球性挑戰和發展風險。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維護世界和平不僅需要各國努力,還要形成和平共處的國際準則、解決國際爭端的談判機制和維護國際秩序的權威國際組織。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各國共同承擔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解決生態危機只能是一紙空談。此外,人口、貧困、暴恐等與發展息息相關的全球性問題,沒有各國的相互配合、協調行動,都無法真正解決。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同上書,第477頁)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展現出社會化大生產的全球發展趨勢,因而日益成為檢驗制度模式和發展道路優劣的尺度。中國在引領全球經濟走出困境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展現了經濟全球化不受資本主義狹隘利益羈絆的客觀趨勢。
順應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世界歷史的力量。儘管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不能回避,更不能抗拒,必須順應;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不能被動順應,更不能聽之任之,必須積極引領。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主導權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西方國家所掌握,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的利益難以合理分享,而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則要加倍承擔。如何在融入世界發展、抓住歷史機遇而又不被西方國家吃掉,成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一道難題。
對於融入世界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困難在於抵禦西方國家控制、捍衛自身利益的手段太少。應當承認,在西方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地位,它們要獲得共商、共建、共用的平等權利,必然要經歷一個艱苦而漫長的奮鬥過程。但同時也要看到,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只是階段性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從根本上說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體現了超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歷史趨勢。從長遠發展看,經濟全球化必定屬於世界人民。因此,必須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發展,善於抓住有利於自身發展壯大的機遇,逐漸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表明,發展中國家要扭轉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弱勢地位,關鍵在於主動面對。必須認清歷史大勢,明確發展出路,勇敢地投身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不怕嗆水,不懼風浪,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必須把奮鬥的基點放在自力更生上,在辛勞付出中壯大自己,在互惠互利中加強彼此間的合作。“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習近平給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的回信》,《人民日報》2018年5月1日)資本任性逐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會自動讓位於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由少數國家、甚至一個國家說了算的不公平的國際格局,不會自動改善為世界各國平等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我們只有團結起來面對困難,作出最大的努力奮鬥,才能最終戰勝困難,開創歷史的光明前景。
“世界歷史發展告訴我們,人類文明進步歷程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類就是在同困難的鬥爭中前進的。再大的困難,都不可能阻擋人類前行的步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7頁)我們堅信,隨著處於歷史大勢交匯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