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民營經濟發展 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品質發展】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創新,必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速體制機制變革,激發生產要素活力,提升各類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各方面創新創業創造熱情,促進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制度建設的指向,在於治理效能的提升。在經濟領域,要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最根本的體現就是經濟高品質發展。
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這次全會在此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重大創新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參與主體、創新主體的信心,為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國資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事關中國經濟未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促進國資監管職能轉變,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夯實。這次全會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將會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會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凸顯了我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決心。
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將會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從分配方式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來源正日益多元化,工資性收入佔比下降,經營、財產和轉移性收入佔比不斷上升。在這個時間節點,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確保了這一分配方式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使得股權、智慧財產權等收益得到了制度保障,為廣大居民特別是企業家群體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只有把握髮展大勢、把準經濟脈搏,適應時代要求,才能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助力和保障。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創新,必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速體制機制變革,激發生產要素活力,提升各類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各方面創新創業創造熱情,促進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發展民營經濟絕不是權宜之計
充分理解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