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等外語教育當勇擔新使命

2019-12-09 11: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語言不僅是交際和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是價值觀的載體,體現了文明的多樣性,讓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成為可能。正是借助語言的功能,人類文明從衝突排斥、非此即彼走向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進入近代以來,對語言的探究成為科學界孜孜求索的問題之一,作為兼具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特徵的語言學科,在世界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特別是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語言在促進民心相通、服務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高等外語教育也迎來了發展的歷史機遇。

  回顧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展的歷史,高校對語言的教學、研究和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更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外語教育辦學模式。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學校在新中國建設之初應運而生,創校宗旨即培養“革命的外語人才”,服務國家建設。經過大約30年時間,學校從單語種的俄文學校發展為多語種的全國重點大學,人才培養的專業重點是提升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改革開放後,響應國家對涉外複合型人才的緊缺需求,學校增設非語言類專業,培養複合型特色專業人才。再經過大約30年時間,學校初步實現了從單科性向多科性外國語大學的轉型,著重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同時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可以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辦學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的發展軌跡,學校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演變歷程也折射了語言學學科的變遷。

  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放眼全球,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中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賦予語言更大的責任和全新的歷史使命。教育工作者普遍認識到,我們學外語,不是為了跟隨,也不是為了模倣,而是要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強起來,在全球背景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參與議題設置和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這就亟須加強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高等外語教育要借助“雙一流”建設的契機,抓住新機遇,勇擔新使命。

  我們把學校的定位調整為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人才,致力於建成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我們提出“多語種+”方案,即倡導跨專業、跨學科、跨院係的人才培養,倡導跨語際、跨國別、跨文化的學術研究,倡導骨幹培養、團隊協同構架、梯隊建設的師資隊伍建設,倡導多元、交融、合作的國際視野,倡導跨課堂、跨校區、跨社會的校園文化,倡導整體性、實踐性、特色性的黨建思政,倡導師生中心、制度建設、內涵品質的學校治理,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高等外語教育發展之路。

  未來,我們將繼續通過一流學科建設,促進外國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等相關學科的融合,推動語言學與神經科學、數據科學、計算科學等跨學科的交叉。要聚焦中國的全球話語能力建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國別區域研究、全球知識構建方面積極作為,站穩前沿,以特色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8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