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品質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農”工作成效。特別是當前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複雜局面,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至關重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堅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決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統籌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必須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的短板。為此,就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準,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教育品質,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應認清“三農”工作的薄弱環節,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健全體制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第一,健全體制機制。補齊“三農”領域的短板,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一是健全決策機制。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健全動力機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改革和創新為基本動力。三是健全協調機制。協調各方利益,壓實責任,化解阻力,將改革落到實處。四是健全風險防範機制。規範各主體行為,防範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第二,強化精準施策。針對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的短板,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要繼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引導資金、人才流向農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提高農民收入水準。一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土地粗放利用、農業生產方式不科學、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產結構失衡、農產品品質不高、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等現實困境,要求我國必須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要紮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將小農戶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上。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準,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保障糧食安全,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二是開展農村環境治理。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整治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要合理統籌農村環境治理規劃,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激發不同主體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引導企業參與農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三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應以農村發展需求為導向,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分類統籌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準,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通過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引導優質教育資源流向農村,提高農村教育品質;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升鄉鎮醫院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實現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並不斷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積極建設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同時注重挖掘併發揮傳統文化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第三,加強組織保障。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為解決“三農”短板問題提供了政治和組織保障。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進一步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問責機制,壓實責任,將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此外,還應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張廣輝、李梓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