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建共用大健康——兩會之上看公共衛生治理

2020-05-25 13:2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共建共用大健康——兩會之上看公共衛生治理

  新華社記者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堅持生命至上,堅決守護人民健康的理念再次得到彰顯。

  經歷抗擊疫情的戰鬥,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開出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大處方”,樹立人人參與、共建共用的大健康理念,代表委員們很關注。

  看變化:戰“疫”帶來的新習慣、新風尚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無論是發言還是開會,大多戴著口罩。餐桌上有透明隔板隔開,隨處可見“防疫三件套”——消毒凝膠、紙巾和酒精棉片。

  在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十里街道觀音村,近來村民們十分關注復工復產的健康問題。勤洗手、多通風、減少聚集活動、不隨地吐痰、出行戴上口罩……全國人大代表、十里街道辦事處觀音村黨支部書記熊永俊說,村幹部、醫生們邊落實防控,邊推廣防病知識,讓村民的健康生活意識大為增強。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強化基層衛生防疫”——這是公共衛生體系走向縱深的要求。

  “根據疾控部門統計,在健康習慣逐漸養成的過程中,相關傳染病的發病率是大幅度降低的。”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鄭奎城說,打通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單位之間的協同銜接,有助於在疾病病理研究、流行病學監測、預防知識普及上形成“合力”。

  察民意:新模式帶來“公衛治理”之變

  從“健康碼”到“雲辦公”,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中國的疫情防控既有“傳家寶”,更可見新技術、新理念帶來的社會治理之變。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注意到,疫情期間表現亮眼的“網際網路+健康”熱度大增,不管是熱衷於在網上獲取防疫和健康知識的新“e”代,還是線上開展問診、慢病管理等新模式,都折射出健康生活和消費的巨大潛力。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許多鄉村和社區都整齊擺放著4個環保型標準垃圾桶,配備的垃圾分類架上清楚標明瞭怎麼分類,扔在哪。

  柴桑區港口街鎮荷花社區的“網格員”張國勝說,這次疫情讓大夥意識到人居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垃圾分類的接受度和積極性大為提高。

  “這些健康‘新風尚’不僅可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減少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隱患,也有利於未來的社會治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技術系主任張景輝說。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認為,不僅是應對疫情,良好衛生習慣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文明品質。疫情帶來的“健康科普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衛生健康知識和理念已成為人民群眾的“剛需”。

  從農村改廁到鄉居環境治理,從提倡分餐制、用公筷到打造“15分鐘健身圈”……不少代表委員表示,只有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共建共用,讓愛國衛生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公共衛生治理才有永續動力。

  聚民智:促“健康中國”提質升級

  除了日常1000多戶居民的垃圾清運外,還有30多個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要清理3到4次——這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鞍山市垃圾清運工莊艷近4個月來每天的工作強度。

  “口罩回收後,我們還要用白灰、84消毒液給垃圾桶消毒。”莊艷希望,疫情過後能有更精細、專業的垃圾處理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長孫豐源認為,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當前公共衛生治理的“短板”,並加以彌補。

  疫情暴發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第一時間馳援武漢,幫助當地開展社區防控工作。

  在他看來,要發揮基層醫療、社區街道“毛細血管”的作用,以開健康講座、家庭醫生隨訪等方式開展公共衛生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促健康中國“提質升級”。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速”,明確了防、控、治一體的路徑。將於6月1日實施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設立“健康促進”專章,明確個人、政府、社會的健康防病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張智龍說:“以法律和制度確定健康生活的範式,這將有利於我們把抗擊疫情中形成的一些良好生活習慣保持下去。”(記者:屈婷、侯雪靜、張辛欣、李鯤、陳弘毅、范帆、梁建強、李錚)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