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疫情下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與機遇

2020-06-28 10:33: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產業室副主任、副教授 楊振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肆虐,給中國和世界經濟運作帶來巨大挑戰。疫情之下的中國經濟走勢,關係到中國發展大局,也關係到全球經濟穩定性。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因此,客觀辯證地認識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在看到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應對疫情衝擊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基礎和顯著制度優勢,特別要看到疫後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機遇。

  一、中國有應對疫情的經濟基礎和制度優勢

  應對大範圍疫情衝擊,中國具有雄厚經濟基礎和顯著制度優勢。不可否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已處於增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產生更大下行壓力。但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不可同日而語,有效應對疫情已經有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作為支撐。2010年中國GDP規模超過日本後穩居世界第二位,同美國經濟總量的差距逐步縮小。2010年時中國GDP只佔美國的40%,到2019年中國GDP已逼近美國的70%。同時,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近年也持續提高。201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30%左右。

  這些事實表明,中國已經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有條件應對疫情衝擊,有助於穩定世界經濟。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制度優勢,這是經濟基礎在疫情防控中起作用的關鍵制度保障。為緩解疫情對經濟運作產生的影響,中央著眼于從供需兩側發力,聚焦復工復產達產、穩產業鏈供應鏈、保就業擴內需等重大問題,在宏觀、產業、區域及微觀等領域綜合施策,經濟恢復已有十分明顯的成效。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應對疫情中彰顯出有目共睹的體制性優勢。

  二、疫情不改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核心邏輯

  觀察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現實條件,不難發現,疫情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核心邏輯。理解疫情對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影響,要區別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和短期衝擊問題。綜合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大局不會產生長期趨勢性影響,中國應對疫情短期經濟衝擊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政策工具。

  從長期增長趨勢來看,疫情並沒有改變要素供給品質上升、技術創新水準提高以及制度變革這些支撐經濟增長的供給側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從供給側發力促進經濟增長已具備現實條件:科技部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2013年超美國後,已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位。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說,供給側為經濟高品質增長提供支撐的長期因素,並沒有也不會因疫情而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持續增長仍然具有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

  從短期增長趨勢來看,應對疫情產生的短期經濟波動,中國有著更加充足的政策操作空間和政策工具儲備。財政政策方面,中國的赤字率和政府債務率從全球來看並不算高,提高赤字率、減稅降費、發行國債等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仍有空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首次高於3%的水準。事實上,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赤字率經常在3%以上。與這些經濟體不同的是,中國各級政府還擁有優質鉅額國有資產,2019年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高達35961億元。相比之下,中國應對政府債務風險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和制度保障,理論上可容許的債務水準相對較高。貨幣政策方面,我國貨幣政策空間充足、政策工具多樣化,能夠更加精準服務於疫情變化對各種流動性的需要。“存款基準利率”這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自2015年10月以來沒有調整,儘管央行有下調基準利率釋放流動性的政策空間,但實際上近年來的貨幣政策不再“大水漫灌”,貨幣政策操作更注重靈活審慎。而同期,美國、日本以及歐盟部分國家,普遍實施了量化寬鬆、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對比來看,中國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在貨幣總量控制方面仍然相對謹慎,更加注重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特別是注重紓困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群體。今年的兩會之後,央行還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援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援計劃,更加精準地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可以看到,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有足夠的空間應對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

  三、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存“危中之機”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對中國來說也存經濟結構轉型的“危中之機”。從最早的“三來一補”到“品牌代工”,再到“自主品牌出口”,外貿企業始終是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直接參與者,也是重塑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推動力量。2018年,我國貿易總額和中間貿易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已分別高達11.8%和13.8%。而此次疫情暴發,使得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調整新形勢,抓住機遇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勢在必行。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要支援企業出口轉內銷。5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些工作安排和重要部署,在緩解國際疫情防控對出口企業帶來短期衝擊的同時,也有助於我國經濟中長期結構轉型。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抓住機遇進行經濟結構性調整。一方面需要減弱疫情對外貿出口企業的衝擊,抓住維繫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關鍵點,重點對外貿地區、龍頭出口企業、主要出口產品進行支援。關注龍頭出口企業這個供應鏈關鍵環節,維護產業鏈合作關係和市場秩序。降低出口市場風險,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出口企業,用足用好出口退稅政策以及聚焦短期的合規出口保險工具,適度放寬承保和理賠條件,幫助出口企業做好風險管理。另一方面,支援出口企業轉內銷,要著眼短期進行政策調整、立足長期優化制度建設。短期可以從稅收優惠、平臺支撐、資訊服務等方面,對出口轉內銷給予政策性調整和幫扶。長期則要加力推進內貿流通體制改革,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優化貿易監管體系和標準,不斷降低出口轉內銷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