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專家:把天下大同理念融入基層
在堅持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如何在不同層面做好社區治理?特別是探索在當地工作居住的港澳人士、外籍人士如何參與區域治理?近日,“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路主題宣傳活動走進五大經濟特區,實地調研各式各樣的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的治理實踐。
傳統治理模式以戶籍居民為基礎,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作為經濟特區“特”中之“特”的前海,怎樣探索以居民甚至海外人士為群體的治理機制?“用今年抗疫的成效來說明”,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錦俠介紹,現在前海每天實際人口8萬-10萬人,工作人口占大頭,但現在沒有傳統的社區治理體系覆蓋。是法定機構最終把疫情防控“四個零”目標實現,在2月初,大多數人還認為不可能實現。他總結,治理的體制機制創新,潛力在於機構創新,能煥發機構革命的潛力。
在疫情防控中,深圳“數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不久前,深圳率先建成超4.6萬個5G基站,成為我國首個5G基礎設施全覆蓋的城市。如今,數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的服務管理讓人耳目一新。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劉佳晨介紹,數據是核心,協同是關鍵,服務是重點。例如,“深i您”就體現了這座城對人的關心,以人為本。
深圳灣口岸是往返深港兩地的重要關口之一,也是深圳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主要關口。“深圳的經驗非常重要寶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認為,控制疫情的相關做法“是值得香港去學習的。”“嚴密管控形成閉環”,深圳灣口岸現場指揮部(南山區)指揮長彭耀玖說,這裡做到了“四防”:人防、物防、技防、群防。
橫琴綜合服務中心是澳門社團與珠海市合辦的首個社會服務機構。回想當初,小橫琴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景鋒感慨,許多澳門居民在這裡買房成了新橫琴人,但對當地政策不太了解,甚至不相信工作人員。通過引進澳門街坊總會讓大家了解到,街坊總會其實與當地居委會做的一致。現在組織的活動大家都會主動參與。
位於廈門的官任社區隨處可見雙語引路牌,為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位境外人士服務著,成為國際化社區建設“樣本”。鄰里互助、文化交流、慈善公益、調解無國界成為習慣。工作人員介紹,大家在國際學堂學習中有了獲得感,參與社區志願服務有了社區歸屬感。疫情期間,許多外籍志願者參與到社區防控、測量體溫等工作。
“國際化發展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行先試的抓手和嘗試!”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任晶晶認為,這是經濟特區發展一大成就。以官任社區為例,作為國際化發展中國基層治理的樣本和平臺,把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理念融入到基層治理方方面面,取得非常好的社會實踐效果,讓境外人士找到家的感覺,切實切身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溫暖和親情。
“我們走訪調研的企事業單位和基層社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黨建工作抓得都很好。”任晶晶強調,可以說,黨建保障是我們做好特區工作的不竭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特徵和最大優勢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