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雙減”引發的新時期教育思考

2021-11-16 08:4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雙減”引發的新時期教育思考

  【思想匯】

  近年來,校外培訓在資本助力下迅速擴張,一些機構偏離了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減損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減輕家庭教育負擔、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政治高度出發,制定並實施《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是貫徹落實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發展理念的回歸、教育生態的重塑和教育治理的創新,必將促進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最終實現去功利化、回歸公益化,去應試化、回歸素質化,去焦慮化、回歸理性化,讓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1.“雙減”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黨的教育方針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今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了關於修改《教育法》的決定,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為國家法律規範,成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必須遵循的法定要求。

  新時期教育發展要對標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教育都要堅守黨的教育方針不動搖,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宗旨方向、目標任務,著眼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著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把牢政治方向、校正誤區偏差,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雙減”工作的核心任務,正是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守正創新、去偽存真,堅持學生為本、問題導向,從人才培養底色與立德樹人方向出發,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凡是不利於實現這個任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到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具體路徑上,就是要堅持發展素質教育,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準的人才培養體系。開展“雙減”工作,就是要優化學生成長成才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好應對未來社會的變化。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治理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野蠻生長、販賣應試焦慮、助推惰化思維和投機取巧的學習方法等問題,支援其轉型素質類培訓;另一方面,要堅決糾正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弱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應試導向,摒棄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將黨的教育方針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辦學治校和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構建高品質基礎教育體系。

  2.“雙減”是教育發展理念的回歸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堅持把人民對“有學上、上好學”的期盼作為奮鬥目標。為此,教育發展理念要回歸公平優質。義務教育並非競爭性、選擇性教育,而是保障性、基礎性教育,需要政府來承擔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責。近年來義務教育學校的硬體建設已大為改觀,供給不均衡主要來自教育管理、教師隊伍和教學資源的差異。因此,北京將促進義務教育優質軟體資源均衡配置作為“雙減”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從四方面協同發力:一是規範教育教學秩序,市、區、校三級分別出臺中小學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基本規程、基本規範,嚴格督查、嚴肅處理違規招生、超綱超進度教學等問題。二是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課堂提質增效。著力實施“網際網路+基礎教育”,依託新一代資訊技術推動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學生。三是大面積大比例促進幹部教師輪崗交流,從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三個維度,實現教育關鍵要素流動,從根源上促進教育優質均衡,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四是推動課後服務全覆蓋,提升品質、增強吸引力,與課堂教學統籌推進,確保學生要校內學足、學好。

  教育發展理念要回歸公益普惠。民辦教育事業屬於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更是具有強公共產品屬性,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包括校外培訓機構,都必須堅持教育公益屬性,“不能把良心的事業變成逐利的產業”。要管住資本,不能擾亂教育、不能在孩子身上取利、不能讓校外培訓唯利是圖。“雙減”文件中關於嚴禁隨意資本化、由營利性轉為非營利性的要求和對於收費價格的指導,就是要去逐利化、去泡沫化,解除資本對教育綁架,斬斷劇場效應,降低百姓教育消費負擔,使改革成果切實惠及人民。北京作為在全國率先開展“雙減”工作的城市,又是校外培訓頭部企業、上市公司聚集地區,在這方面先行先試,各項工作正在堅定有序推進。

  3.“雙減”是對教育生態的重塑

  良好的教育生態是高品質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在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中,受教育者的利益應當處於最高位置、得到最大保護。教育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應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同心同向、協力奮鬥,使受教育者能夠獲得支援每個人終身學習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從而全面有個性地發展。

  “雙減”問題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於教育生態的失衡。在學校教育體系之外,資本意圖打造另一個體系,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受之裹挾、衝擊,愛恨交織,剪不斷、理還亂。開展“雙減”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斬亂麻之勢,撥亂反正,使學校、家庭、社會各安其位,學生、家長、教師各負其責,促進教育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家校協同到家校社協同,體現了新時期大教育觀背景下育人生態的重構,從三者定位看,學校是育人主體,家庭是育人共同體,社會教育是育人的有益補充,只有三者各歸其位,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夠真正實現育人目標。要夯實學校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增強校內供給的競爭力和創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園、吸引在課堂。家庭是育人共同體的薄弱環節,也是重要一環,要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引導和支援。當前,尤其需要加快推進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家庭教育的法定責任,加強家庭對學生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校外教育不僅包括校外培訓機構,還包括青少年宮、研學基地等各類主體,同時也包括各類線上教育資源,要與校內教育錯位發展、個性化發展、特色化發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個教育體系。

  育人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雙減”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緊迫,關鍵在於共識度不夠特別是尚未完全轉化為共同行動,其中既有校外培訓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到位。要真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構建更為緊密有效的協同育人共同體。北京市在“雙減”工作中,召開了系列政策宣講會、新聞發佈會、萬人校長大會和學校家長、教師會,開展了“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活動,為家校社協力攻堅“雙減”奠定了思想基礎。與此同時,北京正在推進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出臺中小學家訪制度,明確每個學生每學期接受一次家訪。落實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規劃,在中小學校試點建設家庭教育工作室,進一步加強網上家長學校和中小學家長課堂建設,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依託“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發揮社區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和課後服務、暑期託管等方面的作用。

  4.“雙減”是對教育治理的創新

  長期以來,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一直在發展教育事業上,行業治理是教育管理的短板和弱項,存在意識不強、力量不足、辦法不多等難題。“雙減”工作對原有教育治理構成巨大挑戰,需要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工具的創新,推動教育管理部門由管學校向管行業、由單獨管向聯合治、由傳統管理向智慧治理轉變。

  要加強源頭治理。“雙減”的關鍵在校內,出路在改革。北京市堅持問題導向,改革考試招生“指揮棒”,提高考試命題品質,減少中考科目和考試頻次,強化體育過程性考核,豐富中招錄取方式,淡化一考定終身,以考試減負推動全面減負,進而撬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要加強系統治理。系統治理強調改革站位要高、覆蓋要廣、落地要穩。北京將“雙減”作為重大性、全局性政治任務來抓,高位統籌,市區兩級專班集中辦公,在市教委和四個重點區新設專門機構,確定各項工作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堅持校內校外同步發力,線上線下一併治理。建立高位協同、聯防聯治的風險防範處置機制,從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矛盾化解、依法打擊四個方面及時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在治理過程中,注重利用資訊技術提升治理效率,建立培訓機構管理平臺,實現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材料“五個管起來”,實現系統施治。

  要加強綜合治理。“雙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元共治、綜合施策才能形成合力。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既是北京市前期校外培訓治理的重要經驗,又是打贏“雙減”攻堅戰的體制機制保證。北京在“雙減”中堅持壓實屬地和公安、市場監管等20余個相關部門主體責任,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確保工作落實落細。同時,充分發揮民辦教育行業協會在企業轉型引導、行業自律自治、矛盾糾紛化解、困難企業幫扶等方面的作用。使過去僅僅依靠教育部門一家不可能解決的難事,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聯合作戰,取得了明顯成效。

  要加強依法治理。要深入貫徹《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雙減”工作行穩致遠。北京市堅持在法律的框架內,結合北京實際創制校外培訓機構復課標準、營轉非、備改審等各項政策,依法依規從嚴治理。每週開展執法檢查,發現問題進行“雙通報、雙轉辦”,對百餘家機構、多名教師予以通報。通過開展“雙減”專項行動,進一步完善了依法治理體制機制,提升了依法治教能力。

  (作者:劉宇輝,係北京市教委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