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貢獻

2022-01-04 08:4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征程上,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進一步全面闡釋了四個“偉大成就”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貢獻。“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及《決議》精神,全面理解、深刻把握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貢獻,堅定歷史自信,繼續交出優異答卷。

  1.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爭取民族獨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良好條件。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打敗了帝國主義,爭取了民族獨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西方列強再也無法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肆意踐踏、操控中國,中華民族結束了任人宰割的歷史。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壯大了世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實現人民解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創造了強大內驅力。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推翻了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使人民獲得了解放。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人民群眾開始當家作主,積極投身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近代以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得以建立。新中國的成立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標誌著中華民族開始走向空前團結。

  2.黨領導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採取系列措施,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在軍事上,肅清國民黨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實現祖國大陸完全統一。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安全,彰顯了新中國大國地位。在經濟上,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迅速恢複國民經濟,同時完成土地改革。在政治上,進行各方面民主改革,實行男女權利平等,頒布新的婚姻法,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建立嶄新的社會秩序。

  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後,黨領導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我國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我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後,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十大關係、尊重價值規律等,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取得了巨大實踐成就。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外交事業取得很大發展,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不斷取得突破,聯合國合法席位和常任理事國地位得到恢復,等等。實踐證明,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3.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破除一切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內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鋪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四大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的發揮。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各項體制機制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對外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創辦深圳等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浦東,推動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國內市場與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

  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儘快富裕起來。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糧食產量、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持續增長,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4.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外交工作等方面,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後,黨的十九大提出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分別就修改憲法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部署。尤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13個方面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部署。國家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使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基礎上,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在載人航太、探月工程、深海工程、“復興號”高速列車、大飛機製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推進理論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領導人民鑄就了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這些偉大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實踐證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必將更加自信自強,更加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作者:朱小理,係江西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