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長牙齒”硬措施保護耕地

2022-03-09 13:51: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下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耕地是14億多人賴以吃飯的生命之根,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馳而不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施政方略。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土地要素制約是一個硬制約,在土地問題上要“長期從緊過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指出“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大家立了軍令狀,必須做到,沒有一點點討價還價的餘地”,到要求“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從囑託“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到強調“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聯組會上再次強調“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念茲在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耕地保護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為各級黨委政府從戰略層面把握、從政治高度考量、在工作中精準落實耕地保護戰略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迫切需要。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是“國之大者”。地為糧之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命根子在耕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礎,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糧食問題上可以有絲毫麻痹大意。我國保飯碗的耕地數量正在減少,局部品質也在變差。從規模上看,2009年至2019年,我國耕地年均凈減少超過1100萬畝,根據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以2019年底為標準時點,中國耕地總面積約19.18億畝,以這樣的速度減少,10年後可能會突破18億畝紅線。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紅線,“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比較突出。從品質上看,我國耕地中低產田佔比2/3以上,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鹼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如果放任這些問題不管,必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危及國家經濟社會安全,危及國家總體安全。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只有從嚴從實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才能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贏得主動權,構築起保障國家安全的牢固防線。

  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必須多措並舉出實招。解決“硬制約”,要有“硬舉措”。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重點做好“定線、定位、定責”,由中央和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並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對建設用地佔用耕地、流轉土地破壞耕地層、侵佔永久基本農田等行為決不姑息、嚴肅查處、嚴厲問責。切實提高耕地品質,實行耕地保護與財政獎補、信貸政策掛鉤等方式加大耕地建設投入,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創制、模式構建等推進全鏈條耕地科技創新,通過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骨幹灌排工程設施除險加固和配套達標等提升耕地水利條件,真正實現“農田必須是良田”。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確保各省份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