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碳排放數據豈容弄虛作假

2022-03-28 16: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篡改偽造檢測報告,授意指導製作虛假煤樣,編造虛假檢測報告……日前,生態環境部公佈4家碳核查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問題,受到多方關注。

  溫室氣體直接監測的成本高昂,因此目前碳排放的數據都是建立在權威而規範的統計核算基礎上的。之所以統稱為“統計核算”,是因為碳排放數據的生成既有“統計”內涵,也有“核算”內涵。碳排放量的基本核算方法決定了數據品質首先取決於各种經濟活動水準或能耗統計,其次取決於碳排放因子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由於核算對象不具有直觀的可見性,在大量使用排放因子進行核算的情況下,核算方法的選取及核算結果都有一定的主觀性。從技術角度看,核算出來的碳排放數據存在5%以內的偏差(不確定性)難以避免。

  在管制較為嚴格的情況下,核算結果對被核算主體的權益具有重大影響。在政策標準有缺失、監管不夠嚴格的情況下,人為操作的空間就會出現。現階段全國尺度的行業碳核算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存在彈性空間,為數據造假提供了土壤。直白地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天然漏洞給了碳交易利益相關方鑽空子的機會。

  參與者數據造假背後是利益驅動。真實準確有效的碳排放數據,是碳排放配額分配的重要依據,也是保障碳市場有效運作的基礎。如果數據生成層面和數據復核層面出現造假問題,勢必嚴重影響碳交易的公正性、嚴肅性和權威性,既影響科學決策的出臺,也有損我國政府公信力及國際聲譽。

  企業碳排放核算既是碳市場有效運轉的基礎保障,也為國家和省級碳排放核算關鍵參數的測度和動態更新提供參考依據。但全國性企業碳排放核算工作至今沒有有效開展,各種碳排放實測技術的研發應用工作也進展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偽造、篡改、瞞報數據等人為操作。

  地方政府、企業、第三方碳核查機構存在碳核算數據造假動機。地方政府或為通過碳排放考核,或因為自身核查能力不足,可能導致碳排放統計數據偏離真實值;利益驅動下,有些企業通過修改碳核算數據,使得其碳排放量降低,從而減少配額缺口,為企業減少鉅額支出;第三方核查機構造假驅動力則在於節約經濟成本,當然也有可能與被核查企業共謀——既為企業節省鉅額碳排放違約開支,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亦可以借此拓展業務。如果不是生態環境部及時曝光,可以大膽預測,隨著碳價持續上漲,造假事件還將繼續發生。

  碳市場交易機製作為中國當前唯一的顯性碳定價機制,也是衡量“雙碳”戰略實施效果的風向標。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主要是大型企事業重點控排單位。雖然碳交易在初期政策設計階段阻力較小,但運營成本很高,尤其是碳排放數據的核查、監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往往委託第三方核查機構提供核查服務,現階段一些諮詢機構願意低成本承攬業務,很難說沒有獲得政府部門其他業務的動機。在沒有更強監管約束的情況下,核查走過場,甚至主觀造假的逐利動機很難完全避免。

  在碳市場建設中,政府必須處於主導地位。碳排放統計核算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此專門成立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組。此次碳排放數據造假案例曝光,清晰傳遞了向數據造假說“不”的決心,釋放出加強數據品質監管、維護全國碳市場制度權威、保障交易公平的強烈信號。

  此外,完善碳市場運營環境也迫在眉睫。我國碳市場起步較晚,正處於發展初期,規範交易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培育市場環境,建立誠信體系等,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核心是維護好碳交易市場的運營環境。要從根本上杜絕數據造假,除了完善立法、加強監管外,還須補政策漏洞和監管短板,精準聚焦關鍵環節、核心要素,制定覆蓋全過程的碳排放數據核查技術指南和工作程式。加快制定碳排放數據核查機構行業準入,明確違規行為和懲戒措施,確保技術服務結果真實、合規、公正,保障碳市場平穩健康運作。

  (作者:莊貴陽,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海倫]